试论高校生态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9-07 12:36:13

试论高校生态课堂的构建

[摘要]生态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生态和谐、多元共生、开放性。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主要有:课堂教学环境的非生态、师生关系的非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的非生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需要树立生态教学理念、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创建生态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 生态课堂 构建

[作者简介]王开伟(1979- ),男,安徽肥西人,新乡医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73-02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理念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影响也逐渐超出生态学的领域,开始出现在教育领域。以生态学的理念探讨高校课堂教学,为有效解决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的高校课堂教学生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自然和谐。生态学认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态元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一个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自然和谐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主要体现为:第一,课堂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从物质环境如教室的空间结构布局、视觉色彩设计、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等,还是从人文环境如教师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互动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人性的特征。第二,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自然、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第三,生态主体发展状态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态差异、个性特征和认知特点,生态主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凸显自身个体的生命特点和自然成长状态,整个课堂系统呈现出富有生机、多姿多彩的自然和谐景观。

2.多元共生。依据生态学的理念,在由各生态主体共同形成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的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生态课堂系统也是这样,具体体现为:第一,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态体系中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是通过科学的生态定位、和谐互动实现的。第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个体性格、兴趣、能力特征差异的学生,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

3.开放性。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是有活力和可持续的。可见,对于生态课堂而言,开放性是提供课堂这一生态系统生机和活力的能量之源,也是保证课堂生态系统呈现生态性的根本。课堂的开放性主要体现为:第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精神领域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即教师和学生之间意识、思维、情感的开放性。正是这种开放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师生认知、情感、观念的相生相长。第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态课堂从教学空间上虽然是有限的,但其教学内容的来源是无限的。教师、教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学生生活都是鲜活教学内容的来源,而且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教学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和快捷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将愈加明显。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生态课堂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师自身特征、课堂状态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且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将呈现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趋势。

二、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非生态

首先,师生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在传统的仅突出教师主导和控制,而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非生态教学理念指导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间布局结构为主。此种布局结构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远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展开和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其次,课堂环境色彩设计不和谐。当前高校课堂环境色彩的布置一般是:桌椅颜色为灰色、蓝色、咖啡色等,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红色或随意色。这些色彩的搭配和组合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最后,班级规模失衡。目前高校对于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普遍采取大合班授课的方式,授课学生人数众多,通常班级人数规模在百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关系的非生态

高校课堂当前存在着严重的师生关系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地位及功能作用,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通过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态互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为此,教师和学生生态位的正确定位,才能共同构筑师生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而当前高校师生的生态定位现状依然是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外在单向性非生态功能定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教师定位,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生态关系形成,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

(三)课堂教学方式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却仍突出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学科,其学科特点要求教学方式应以潜移默化的学生自主体验和师生情感共鸣式教学方式为主。而当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强制灌输方式,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无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转辅为主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严重抑制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机械的标准式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是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教学中,高校为了便于教学管理普遍采用合班制排课,教师为便于授课则采取统一标准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压制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造成机械式、无生机的非生态课堂的基本诱因。

三、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生态教学理念

教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只有教师具备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产生先进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教师,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生态教学的先进理念是关键。

生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生态个性、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遵循学习过程的生态规律的自然和谐、自主自由、开放可持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学生生长节律的课堂。要构建高校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了解高校课堂的生态规律,按照课堂生态主体的生态特征,准确定位其生态位,按照学生学习的原生态规律来展开教学,营造一种使课堂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转向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把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转向关注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把课堂由“知识的加工传输场”转变为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的生态场”。

(二)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

第一,教室座位排列的调整。打破传统“秧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固定的桌椅排列方式改为灵活的可任意移动组合的移动式、折叠式排列,将突出教师、不利互动的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利于沟通的、开放的“月牙型”“马蹄型”“圆型”“环型”等组织形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第二,教室色彩的调整。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加强教室的绿化建设。第三,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授课规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减少规模,倡导适度的小班教学。相关调查普遍认为, 把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是较理想的班级规模。通过教学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三)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

要构建生态课堂,必须使课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构成因素――教师和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态位,以使学生处于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生态位”。高校师生生态位的重新确定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仅突出教师教的“以教师为中心”,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师生生态定位,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四)创建生态化教学方式

实现任何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其学习特点是自主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2]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

[3]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树立教学生态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4]钟利红.德育生态化下的高校德育课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5]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上一篇:接受学习与现代学习方式的融合与重构 下一篇:新生导师在大学生涯规划辅导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