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时间:2022-10-01 05:25:04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语文教育在中学创新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视为已任,而且它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心理、培养创造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极为广阔的天地。”“无论是从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第二渠道、语文教师工作特点方面,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为创新发展打开通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及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一下创新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学习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就会积极、主动执着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千方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展开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情境课堂。比如,在讲解冰心的《小桔灯》时,我让学生们自己事先准备好两个大桔子,两根蜡烛,两根针,两条线,两根小木棒,在讲到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时,我让学生上台亲手制作,并配合接力赛,对抗赛等,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注意力集中了,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和谐的气氛中掌握了《小桔灯》的知识。 此外,我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开放而又独立的人格,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明确语文的主观性特点。是前人的看法就是的人的看法,是自己的见解就是自己的见解,是《教参》的意见就是《教参》的意见,别人有权评价,学生更有权谈自己的评价,正误且不论,这种民主的氛围必须形成。第二,鼓励大家分析各位同学的观点,对与错,要清晰明朗,不能含糊其辞,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要请清楚楚。这是训练学生开放而又独立的人格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三,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珍惜得到的正确答案,尽管是对方辩友当初的见解,也不能狭隘地拒之门外,这是开放而又独立人格的具体体现。第四,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做好穿插、牵引和总结工作,即使参与讨论,也要作好开放而又独立人格的榜样。

二、实现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感受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是人才创造力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所以有人说,创造力依赖于自学能力。语文学科培养自学能力应抓好以下六个环节:1.浏览调查。弄清楚自己对文章初步的审美感受是怎样的?文章的主旨是怎样的?有哪些知识点?2.涵咏体味。弄清楚自己的深层审美感受怎样?文章的精妙之处何在?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达到精妙的效果?文章思想上的创新是什么?3.质疑释疑。文章主题思想全面准确吗?文章的表达可作那些改进?自己用文章的素材能写出新意吗?4.讨论切磋。5.复述总结。养成复述总结的习惯,对自觉提高认识,迅速有效地扩大积累也有莫大的好处。6.迁移创造。运用自学得来的认识和经验,解决今后遇到的同一问题、同类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观点,探索出新境界,这就是迁移创造。真正的创新人才,不但获取新知,而且获得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充实创新的大脑,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一切依赖于自学能力,尤其是语文这一增智开智学科的培养和训练。比如,我在教课文《桥之美》这一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作者眼里,桥美在哪里?”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选择读的方式学习课文。“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行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并点拨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以播下学生未来创新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广开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课内与校外结合、学和用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上一篇:浅谈幸福教育 下一篇:浅谈园艺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