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01 04:55:09

立足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摘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一物理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思想的一些具体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 教材研究 教学体会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改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意义深远。

笔者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版物理教材,以下是笔者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课标版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教材相配套,很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教学原则,即“降低难度,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在教学别注意了高、初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减缓高、初中的“台阶”,使知识合理迁移,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例如,必修1教材第三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就有初步认识,只是理解上比较肤浅。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感到与初中不同。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重点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知识扩展、深化。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可以首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进而研究两个互成角度力的合成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再进行图形变换,把平行四边形变为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去讨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使学生自己就能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个分力的结论。这样做既注意了知识的衔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减缓了知识梯度。

二、分解教学难点,适当放慢进度

我们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知识,要注意适当放慢进度,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第一遍教学中不要操之过急,不搞知识一步到位,对基本知识要真正理解,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有所体会。

例如,在进行摩擦力的教学时,虽然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过接触,但理解非常肤浅。因此,我们高中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点上,难点是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在教学上除适当增加课时外,还应分解这一难点。只讲物体绝对静止的情况,不讲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静止问题。重点讲清“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和“静摩擦力”是个未知力,它在0~fm之间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随外力的减小而减小,且始终等于外力的特点,讲清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计算。只要讲清上述问题,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扩展,否则会导致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反而使学生糊涂起来,可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逐步推进。

三、做足演示实验,合理利用多媒体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避免想当然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法,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从而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做好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想方设法开足演示实验。有时我们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简易器材,进行实验。

另外,我们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飞行投弹问题、人造卫星运行问题,我们自制了教学课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学生一目了然,形象、生动、直观。这样变抽象为形象,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

四、发挥主体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否则,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主动求知的自觉性,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设问、编制思考提纲或者提问、板演等手段,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让其进行口头表述,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和释疑,对错误的学生指出错误所在。

例如,我们在讲授“加速度”的概念时,常会讨论这样的问题:“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怎样变化?”“物体做减速运动时,速度怎样变化?”这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起初,我提问了一个学生,结果答错了。进而我就提问:“在加速运动中,速度怎样变化?什么是加速运动?”听了这个提问,一些学生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减小是什么意思?”学生又陷入思考。这时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你爸爸今天给了你两元钱,明天给了你一元钱,后天再给你五角钱,你手中的钱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增多。”“你父亲每天给你的钱怎样变化?”回答为“减少”。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弄懂了问题,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设计好问题,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影响深远。

五、加强数理综合,培养图像能力

图像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作为一种表达概念规律的有效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近年来高考对物理图像的理解和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借助图像问题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很多能力,比如:发散思维能力、转换能力,等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图像的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对应用图像灵活解题还不适应。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如我们在讲运动学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根据物理情景去画草图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待求物理量全部标在图上,用图去进行思维,思路很快就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数理结合的示范训练。比如物理图像的教学,要让学生细心体会坐标、原点、图线的截距的物理含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示范,教会学生利用物理图像来创设物理情境,使教学图像变为物理过程,从而画出运动简图。在讲课中,从审题、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到建立物理方程一定要细致,这对提高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探索新课改,落实新课改,是我们不变的目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注意研究“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切实抓好衔接工作,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重视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