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胡曲的创作历程

时间:2022-10-01 03:13:45

20世纪二胡曲的创作历程

摘 要:二胡的音乐创作在20世纪后期进入了繁荣时代,在这段时间里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二胡作品。在这个时期里创作群体的更变,创作手法的更变进步都给与了二胡歌曲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16-03

在20世纪的二胡曲的创作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初创时期(1915-1949)、发展时期(1950-1979)、繁荣时期(1980-2000)。20世纪二胡曲创作的后期(即是繁荣时期)随着时代的开放,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被引入中国,从而掀起了中国音乐审美思维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中国音乐流行音乐创作最为繁荣,甚至波及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当然二胡音乐也在其中。在二胡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一些中老年的作曲家依旧保持了从刘天华以来的传统的创作手法,而一些年轻作曲家则是将二胡音乐作为其创作试验的对象,采取了各种现代的或是后现代的创新手法。其中有些作曲家把这两种作法综合了一下也让其有了新的活力。因此,在二胡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多元创作法并存的格局。这不仅促使二胡音乐作品的空前繁荣也极大的推动了二胡艺术的整体发展。

一、创作群体的更变

(一)在20世纪50-70年代

创作队伍由以下四类人员组成:1.专业教师2.专业演奏家3.民间音乐家4.专业作曲家。四类人员都曾创作出质量较高的二胡作品,从数量上看二胡教师与二胡演奏家创作的作品占优势,缘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音乐历史上并没有专业作曲家的概念,一首乐曲在传承过程中都要经过多位演奏者的加工与改编,演奏者与作曲者合二为一是一个惯例。其二,演奏家与专业教师精通二胡乐器法,对各种演奏技术了如指掌,相对于作曲家而言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演奏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作队伍里,比较突出的有王国潼、张锐、闵惠芬、陈耀星、许讲德、黄海怀,鲁日融、刘明沅、刘长福等人,他(她)们不但有出众的二胡表演能力,各具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同时积极参与二胡创作,充分发挥自身的各方面的优势,挖掘潜在的创作才能,创作、改编了许多富有代表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二胡精品,如《赛马》《还乡行》《喜唱丰收》《战马奔腾》《红旗渠水绕太行》《河南小曲》《草原新牧民》《秦腔主题随想曲》《草原新牧民》等等。

此外,专业作曲家涉猎二胡创作的主要有刘文金、曾加庆、时乐、钟义良、夏中汤、朴东升、王竹林等人,代表性的作品有《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春诗》《山村变了样》《金珠玛米赞》《湘江乐》《马头琴之歌》等。比较杰出的是作曲家刘文金,刘文金是一个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于民族音乐创作的专业作曲家,在他的创作领域里,二胡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三门峡畅想曲》《豫北叙事曲》等乐曲中,既有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及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遵循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不拘泥于固定的创作模式,在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刘文金的二胡曲创作,是自刘天华后达到的又一高峰,再次把二胡创作水平与二胡表演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民间音乐家在创作方面卓有成就的主要是华彦钧与孙文明两位盲人音乐家。华彦钧作有三首二胡作品,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他的作品虽然录音于50年代初,但由于在建国前早已在民间流传,故暂且不列入这段时期。

孙文明并不为大家所熟知,他与华彦钧在生活经历、创作手法及风格等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一生创作8首二胡作品,《流波曲》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中运用了较多新技法,风格较为独特,有些乐曲较难推广,因此普及程度并不很高。总体来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感情深沉、真挚,技法新颖、独特,增强了二胡的表现力,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段时期改变了20世纪50-70年代的由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为主的局面,而是专业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共同创作。个中缘由是多方面的:

1.从历史背景来看,中被压迫的专业作曲家得到解脱,创作热情被被大局面所激发前音乐院校培养的专业作曲家,他们的创作才能和远大抱负在这时为各个艺术团的需求中得到了发挥,促进了创作的发展。在这些人中,已经在二胡创作的领域有了显著成就的作曲家刘文金先生首先创作了里程碑式的作品――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另外,一些未创作二胡曲的作曲家也进行创作二胡曲,为二胡创作增强的实力。如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名的作曲家何占豪教授,这时努力践行“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作为座右铭,研究起来民族器乐作曲。他延续了《梁祝》的创作手法,谱写了一系列的二胡协奏曲《莫愁女幻想曲》等。这些作品感情真挚、清新动人,充分利用二胡抒情性强的乐器特色,以如泣如诉"哀怨动听的旋律深深感染了一大批听众。

2.从创作的技法创新来看,“”过后一些青年作曲家改革求新,对创作的技法、创作的风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通过创作一些器乐作品来展现其全新的理念。其中的二胡作品主要有《双阙》、《梦四则》、《听琴》、《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一二胡协奏曲》等。在这些作曲家中,王建民教授、关乃忠先生的二胡曲创作显得尤其突出。王建民教授是以民乐为重点创作领域的少数专业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等一些二胡作品在全国重要的创作比赛频繁获奖,并成为了二胡演奏的经典曲目,开创了二胡作品新的曲风。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创作《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二二胡协奏曲C追梦京华》《第三二胡协奏曲C诗魂》等一系列无标题、标题二胡作品。这些作品结构庞大,富有意境,常能使听众展开无穷的想象,创新了二胡大型作品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状态和纷繁复杂的情感世界的一种新的风格。

二、作品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创新

这段时期的二胡作品的创作手法与20世纪50-70年代的作品相比,无论是在曲式结构、乐曲体裁还是在旋律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乐曲结构方面,由较为单一的曲式结构过渡到各种结构方式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的结构模式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曲结构形式。比较典型的是西方的奏鸣曲式与中国传统的曲式结构之间的结合!如《蓝花花叙事曲》,曲作者关铭指出此曲的创作“采用西洋奏鸣曲式和中国板腔体相结合的曲式结构”仔细分析乐谱可以发现全曲用奏鸣曲式作为乐曲的整体框架,但是曲中的副部在再现部中并没有出现,因此可见此曲并不属于典型的奏鸣曲式,而是在近似奏鸣曲式大的框架下,结合了戏曲音乐中常见的用不同板腔来结构与组织乐曲的方法,使乐曲的结构符合乐曲的情绪转变与叙事的要求。当然也有规范运用奏鸣曲式的范例,如关乃忠创作的《第一二胡协奏曲》,此曲共有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是二胡曲中少见的以典型的西方奏鸣曲结构写成的完整乐曲,曲中有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等等完整的奏鸣曲式的结构要素,通过奏鸣曲式宏大的结构形式,来展现人的纷繁复杂的思想状态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交织、发展与统一,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在青年时代的抱负和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也反映了所受到的磨难和挫折,更反映了这一代人的信念与风骨”与《蓝花花叙事曲》没有再现副部主题所不同的是,此曲的副部主题在再现部中不但得到完整再现,而且还体现了副部主题在再现时的调性回归这一奏鸣曲式的关键原则。《第二二胡狂想曲》的结构则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以乐曲各段在速度上有序的变化与转变来组织音乐的方法,从乐谱上可以看出乐曲从一开始的散板逐步发展到快板再到慢板、急板的布局,与中国传统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类型极为相似,唯一有所不同的是为体现狂想曲的音乐风格,在乐曲的结束段,作者运用了急板,以掀起音乐发展的高潮。总体看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意图在运用新的音乐语汇的同时,保持并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方式,旧瓶装新酒,体现了中国音乐的神韵、《葡萄熟了》采用了单三部曲式,但这里的单三部曲式并不是西方乐曲中常见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而是通过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来表现不同的场景,这种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运用要比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更为多见。

在旋律的风格与发展手法上,此段时期的一些具有二胡传统风格的作品,均与20世纪50-70年代的作品一样,运用了传统的旋律发展手法来进行创作。此外的一些乐曲则具有新的特点与思路,主要表现为:

1.旋律的风格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乐曲的旋律改变了二胡音乐原有的甜美、歌唱性好的风格,而转向雄浑大气、跌宕起伏,改变了固有的二胡气质,使二胡的表现有了新的深度,从而增强了二胡表现重大题材、深邃情感方面的能力。如《长城随想》,其创作素材虽来自戏曲及民间音乐,但在作品中并不能直接听到某一具体的"现成的曲调,而是通过把民间音乐素材加工、升华,使旋律具有绵长的音乐线条,跌宕起伏的音程连接,一气呵成的推进手法,饱含深情的自然语调组合等特点,从而使乐曲变得厚重、富有气势,脱离了原有素材所带有的民间性、风俗性特点。还有一些乐曲为表现某种特定情趣运用了二胡音乐中少见的旋律写作手法。如《蚂蚁》,为突出风趣的音乐风格以及鲜明的音乐形象,乐曲的旋律进行多次运用了不常见的大跳进行、高低音区的鲜明对比,并配以灵活、跳跃的节奏,活灵活现地勾画了蚂蚁的动态形象。

2.为使乐曲旋律富有新意,或为表达某一特定的情绪或思想,一些作曲家对乐曲音调进行人为的有意设计,使二胡曲的创作既强调了创新性又具有了可听性。比较成功的有《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第一二胡协奏曲》等。一般来说作曲家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相似,都试图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但要平衡好创新性与可听性并非易事。《第一二胡狂想曲》的曲作者王建民教授则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一二胡狂想曲》的成功在于作者很自然地处理了民族音调与现代作曲手法之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作者专门为这首乐曲独创了人工调式,一改过去传统常见的五声、六声、七声调式,而是人为设计成九声调式,通过九声调式在乐曲中的具体运用,使旋律突破了原有框架的限制。因此,一些新颖的、不符常规的、富有色彩的音调常与传统的调式进行交织在一起,使人既新奇又熟悉,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从20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作品中,有很多大型作品和非常有特点的作品成为这段时期的代表作品,乐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更加重视了人性的表现,作曲技法也在不断成熟,强调人的深层次思想的描写,乐曲风格也趋于多样化,形态各异的整体面貌。当然,也有一些作品固守旧观念、缺乏创新。还有一些作品对作曲技法追求太多,是的与二胡曲的传统风格相差过远。但这些都是在二胡创作整体向前发展的大局势中所出现的一小部分。我们要相信,通过有志于二胡创作的音乐家的不断努力,二胡音乐将会向人们展现出更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吴晓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二胡曲创作[J].民族艺术研究,2011(3).

〔2〕汪海元.二十世纪后期二胡音乐创作的四种样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3〕杨光熊.二胡系统化教学的优秀蓝本(上)――在刘长福教授执教五十年研讨会上的发言[J].乐器,2012(5).

上一篇:论素描中虚实空间的运用 下一篇:记我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