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中文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10-01 01:38:05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提升独立学院办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作者以独立学院中文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为试点,通过增设模块课程,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实现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合,以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研究、实践,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独立学院中文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趋势下,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新举措,是更快更好地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提升大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本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在新的转型期内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使高等院校的教育定位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是目前普通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做好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仅对我们明确办学定位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探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模式,制订出合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学术名词在1994年国家教委制定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首次被提出,并规定“未来社会的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所设研究项目的主要任务之一。[1]在高等教育诸多改革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正如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中说:“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的。”[2]因此,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不适宜的。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师队伍的日趋饱和,师范生的就业本身就存在着压力,那么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我们已不能按照以往的师范生来培养,这就势必改革,重新确立我们的办学定位。我们既不能像名牌大学那样专门培养研究性人才,又不能像职业技术学校那样培养技术工人,这就急需我们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

我们首先对独立学院近几年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作了调查。2005年,独立学院中文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的占63.9%,但到2009年,只有6.86%,其余都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从这个数据看,我们原来制定的培养目标与现实的需求有很大距离,原因有三。

一是我校原来是侧重于师范生的培养,因而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味注重传统大中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理论素质的提高,侧重于培养精英式(白领)人才,很难体现独立学院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等价值取向,也忽略了因市场经济的需要而转向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因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原因,有因人设课的情况,有些实验课、实践课,因没有专门的教师能胜任,就不开设,导致学生的实践课、实验课减少,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事实。

三是由于办学时间不长,缺乏市场调查,没能及时把握人才市场的需要,因而在设置专业模块课时,没有设置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模块课程,导致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脱离。

虽然独立学院的中文学生仍有许多想从事教育工作,但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正视现实、了解市场,学校更要面向现实。因此,对独立学院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和探索,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模块改革的可行性等,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增加模块课程,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

与二本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习自觉性不高,继续升学的比率较低,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首先要定位的。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的文化修养是比较理想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及社会需求相吻合。随着人才培养的能力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改变传统的师范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潜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必然的。

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为抓手,以合作教育构建为平台,着力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以往“平台+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如下修改与调整。

1.加强平台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时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增加自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课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动力。

2.突出专业特色,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设两个应用性模块:应用文秘模块与教育培训模块。“应用文秘模块”的学习,主要为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和管理人员服务,在模块课中增设管理、文秘类方向的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文书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教育培训模块”的学习,主要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培养教学或管理人才,如社区教育与培训、私立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与管理等;而“专业选修模块”是中文专业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为部分准备考研的学生设计的课程。

3.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自修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以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实训课和自主学习课程,把专业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针对不同模块,设计了不同的实践、实训课程,如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运用、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设计、“说课”训练、课件制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直接承担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它既遵循本科教育所设定的基本学业标准,又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个性化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不可缺少的步骤,这就需要加强第二、第三课堂的训练。只有把第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体系,做到一、二、三课堂有机统一,才能使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得以真正实现。第二课堂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学生技能训练等各项实践、实训环节,还包括辅修课程、双学位、双专业及各类考证等。

中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是指读、说、写等的训练,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3]“读”是指读经典。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能更好施展创造性潜能的基础,要体现中文学科专业的特色,必须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的阅读不仅是文学院学生必须完成的功课,而且是提升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条件。我们为学生制定了必读书目,以写读书报告作为检查学生读书的依据。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写作中训练了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说”指说话能力、演讲能力、交际能力的训练。“写”指书写与写作,包括论文写作,这也是中文专业最突出的专业技能。

我们还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双学位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辅修课程的修读,增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的学习、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这些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达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从强调学术性能力向强调实践性能力转化。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环节,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创新理念的学生,必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是广大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教育必须做的功课。教师要学会“授人以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等活动,探索、尝试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第三课堂,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积极建设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提高应用能力。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入企业,积极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壮大师资队伍,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入大学课堂,使大学教育与现实需要密切相关,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围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多样化人才培养和以适应性为核心的大众化教育观,构建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确定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是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保障。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与社会的认可度,也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就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6-27.

[2]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5.

[3]陈厥祥.聆听社会的需求[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6.

[4]杨春梅.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4):1.

此为湖州师范学院2010年高教研究所项目结题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杜隽。项目编号:GJC10038。项目名称:独立学院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上一篇: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运用 下一篇: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