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综述及述评

时间:2022-10-01 12:51:38

国内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综述及述评

摘要:费用粘性一提出,国内外便掀起了对其研究的热潮。本文在理解费用粘性的概念下,对国内外文献有关费用粘性基本问题和经济后果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简单评述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现状,提出了国内有关费用粘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费用粘性;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中,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可以用y=a+bx表达,说明了成本和业务量呈现线性的依存关系,当业务量等额增加或者减少,成本也会随之等额增加或者减少。然而,众所周知,企业的成本费用除了受业务量的影响,其内外部有很多因素也对其产生影响,如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者选择,投资者预期,市场环境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仅用业务量对成本的简单描述已然偏离了企业实际成本状况。从20世界90年代开始,国外就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在2003年,Anderson首次提出了与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相对立的概念:费用粘性,即企业费用的边际变化率受业务量变化方向的影响,业务量下降时企业费用边际减少量小于业务量上升时企业费用边际增加量。

一、费用粘性的基本问题研究

1、费用粘性的特性。普遍性,ABJ(2003)研究提出费用粘性的概念实质上就证明了费用粘性的普遍性,此后, Chen (2008)、Anderson and Lanen(2009)、Banker (2010)、Kama and wiss(2010)和Banker (2011)的研究都以费用粘性的存在为前提,也为费用粘性的普遍性提供了经验支持。在国内,孙铮、刘浩(2004)引进费用粘性概念的同时,对292家上市公司1994-2001八年数据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费用粘性。反转性,早在Anderson(2003)的研究中就得到时间间隔越长,费用粘性越弱。此后,Otavlo Rlbero 和 Patricia(2004)的研究支持了 Anderson 的观点;国内孙铮、刘浩(2004)利用时间间隔不同对费用粘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时间间隔越小,费用粘性越大,即费用粘性有反转性。反向性,调整成本观点认为费用粘性是业务量变动、企业资源的类型、劳动力市场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业务变动量超过临界点时费用粘性就会出现。Marcia L. Weidenmier(2003),Kajiwara 和 Yasukata(2008,2009)以及国内的孔玉生等人(2007)都证明了这一研究结论。可计量性,费用粘性是对企业业务变动量和费用变动的非对称关系这一现象的概念描述,比一般概念的计量性要复杂,但是是可以计量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ABJ和Weiss构建了测量费用粘性的间接与直接模型。其中,ABJ 模型通过构建费用变动比率与业务量变动比率间的线性对数回归模型,检验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和费用粘性的程度。虽然ABJ 模型被后续研究者广泛使用,但如前述,其所开发的模型仍具有一定缺陷,限制了 ABJ 模型在进一步研究中的应用。而Weiss 模型直接测量企业成本粘性水平的大小,从而可以将粘性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但尚未得到其他学者的采用和检验,而且Weiss 模型虽能克服 ABJ 模型的上述缺陷,仍存在的测量误差,能否推广使用还有待后续研究的支持。在我国关于费用粘性的计量模型还仍然只是借鉴外国学者的模型,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中国企业费用粘性的模型是我国以后研究的方向。

2、费用粘性的成因。对费用粘性成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费用粘性正式提出来之前。Cooper and Kaplan(1998)在Banker and Johnston(1993)和Mak and Roush(1994)对费用粘性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就已经开始从管理者决策的角度探索这种不对称现象存在的原因,随着ABJ正式提出“费用粘性”,对其原因的研究层出不穷,并且日趋成熟。在将近十年的研究基础上,Banker(2010)对费用粘性的相关经验研究做了一个总结,把企业费用粘性的成因主要归纳为调整成本、管理者乐观预期以及问题三个方面的原因。在国内,孙铮和刘浩(2004)在引进费用粘性概念的同时,就开始分析费用粘性的成因,并提出了我国费用粘性成因的三个观点: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之后,边喜春(2006)、侯晓金(2009)、江伟、胡玉明(2011)和王红军、杨琳(2011)则从调整成本、管理层预期和问题对费用粘性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二、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

对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和盈余预测两方面进行的。Banker 和 Chen(2006)根据费用粘性的概念,建立CVCS模型来预测企业会计盈余。此后,Banker et al.(2010)在考虑管理者乐观预期的影响下,得出了CVCS模型预测能力强于传统预测方法的结论。Anderson et al.(2007)以及 Weiss(2010)则从费用粘性信息传递作用角度出发,探索了其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但是Anderson(2007)和Weiss(2010)对销售量下降时,SG&A在销售量中比重与企业未来会计盈余的关系是相反的。

在我国,对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盈余预测。对于企业绩效方面,侯晓金(2009)、朱乃平和刘志梧(2009)从理论上探讨了过低的费用粘性和过高的费用粘性对企业长短期绩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提出适度的费用粘性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绩效。王红军(2009)研究了问题、费用粘性和企业绩效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本期管理费用的增加减少了下期的管理费用,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管理费用率与下期盈余呈反向关系,本期营业收入减少时,则呈同向关系。对于会计盈余预测方面,苏文兵(2012)、唐芳芳(2012)进行了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与其精度检验,探究了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和费用粘性的关系,吕晶晶(2012)从盈利预期和市场反应两方面探索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三、 国内外有关费用粘性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从国内外对费用粘性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国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较早,费用粘性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在费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费用“粘性”的存在性,深化和拓宽了有关费用粘性的内容,并分析了费用粘性存在的原因,还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出发,研究了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行业差异和管理者决策、公司治理、企业战略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形成了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系统研究体系,加上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加强了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且颇有成效,不仅提出了控制费用粘性措施,还提出了合理利用费用粘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就相对较晚,虽然国内也已经对费用粘性存在性、特性、成因等有了较多的研究,但是不够系统,而且对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实证经验的研究相对匮乏。从上文国内有关费用粘性综述的内容分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我国以后关于费用粘性的研究,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对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以促进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上一篇:探究高层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 下一篇:韩国高校科研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