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岗隧道明洞基底不均匀沉降质量事故处理研究分析

时间:2022-10-01 12:47:16

寨子岗隧道明洞基底不均匀沉降质量事故处理研究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研究了国外同类工程既有经验,结合寨子隧道的地质特点,制定了调整竖曲线的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希望能够类似工程项目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明洞基底不均匀沉降质量事故,调整竖曲线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青函隧道部分地段地质较差,出现了较大沉降,导致衬砌开裂,为运营安全埋下隐患;连接英国和法国的英吉利海峡隧道,部分地段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衬砌渗漏水,对行车安全、结构耐久性和维修保养均造成一定影响。国外同行先后通过桩基加固、注浆加固、研发新材料、改进施工工艺等多种途径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作者研究了国外同类工程既有经验,结合寨子岗隧道的地质特点,制定了调整竖曲线的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工程概况

寨子岗隧道出口明洞段DK77+980~DK78+120段,全长140m,设计为:缓冲式洞门(27m)+偏压式明洞(43m)+路堑式明洞(70m),该段地质为全风化花岗岩,极软岩,风化呈砂土状,遇水软化、崩解,可能出现坍塌及突泥、突水。DK77+986~DK78+015段下穿鱼塘,实际埋深为0.23m~6.1m。

本区段明洞基底处理措施为浇筑30cm厚C25混凝土垫层,并通过预埋注浆管进行加固。其仰拱及拱墙厚度分别为85cm(偏压式明洞)和90cm(路堑对称式明洞)。明洞回填自下而上依次为M7.5浆砌片石、干砌片石、过滤层碎石、夯填土石及粘土隔水层。其中洞顶填土厚度DK77+980~DK78+050段6m,DK77+050~DK78+103段2.5m,约2.87万方。

2险情分析

2012 年1月2日,发现明洞 DK78+060 处仰拱填充及拱墙表面有裂纹现象。仰拱填充表面裂纹最大为 2.4mm;拱墙 5m 以下裂纹最大为 0.6mm,其中仰拱表面于明洞回填前已发现有细小裂纹。进一步检测发现本区段已出现不均匀沉降,局部地段拱顶已侵限。依据设计院给定的最新观测方案,自2012年4月3日到2012年7月底,经我部连续观测,沉降已趋于稳定。

自明洞施工完成后,截止2012年3月20日,经观测 DK77+980~DK78+103 段衬砌及仰拱均有下沉,并且未停止;DK78+060 处两侧边墙裂纹各长 5m,宽 1.5mm,仰拱处裂纹贯通,宽 2.5mm。DK78+071处右侧边墙裂纹长 3.5m,宽 1.3mm。

3原因分析

3.1施工经验不足

由于本项目水文地质情况复杂,项目部配备的技术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全风化花岗岩富水段隧道施工经验,仓促上阵,急于进洞,对明洞施工中一些细节控制不到位,埋下了隐患,结果,我们交了学费,还要承受不利的后果。在明洞基础施工过程中,就地质验槽和基础处理问题,经理部两次发文,要求分部引起高度重视;但是,明洞还是下沉了,经理部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预警;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亲历亲为,一竿子插到底,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3.2基底扰动

寨子岗隧道开挖至基底30cm时,按施工方案要求须停止机械开挖,采用人工开挖。但由于施工过程中边坡和基底渗水量较大,地质情况差,为缩短隧底浸泡时间,不得不以机械开挖为主,人工为辅。在机械施作过程中对基底扰动较大。此外,明洞段采取的一系列降水等措施,可能亦对基底造成扰动。

3.3基底注浆效果影响

寨子岗隧道出口明洞段基底承载力小于250KPa,设计要求采取仰拱基底注浆加固处理。因本区段为全风化花岗岩且含水量较大,注浆过程中虽然不断优化注浆参数和注浆措施,但注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注浆总量约371方,水泥浆整体分布不均。这也是造成基底不均匀沉降的一个原因。

4事故处理

4.1沉降分析

按照公司《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细则》(沪昆湘工管〔2011〕46 号)及设计单位提供的观测方案进一步加强沉降观测工作,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通过长期观测积累原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预测沉降的发展趋势及最终沉降值。分析查找可能由于观测失误造成的数据,分析拱顶下沉与仰拱下沉相差大的原因。

4.2具体措施

按照施工图及铁三院《工作联系单》 (长昆线(湘潭)隧联〔2012〕036号)要求进行明洞段回填施工。由于明洞段下沉造成拱顶部局部侵限,采取调整线路原设计变坡点位置,降低轨顶标高的方式满足净空要求。由此引起对寨子岗隧道、仁美村特大桥、隧桥之间路基标高进行调整。

具体措施为:在保持线路纵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DK75+600和DK78+500变坡点竖曲线位置将DK75+600~DK78+500段线路轨面标高整体降低7cm,以保证明洞二衬已侵限段净空满足设计要求。线路变坡点由原DK75+600、DK78+500分别调整至DK75+597.297、DK78+481.579,其余曲线参数均不改变。(如下图)

4.2.1线路原设计情况

隧道内DK74+373~DK75+600段(其中DK75+211.5~DK75+600为竖曲线)单面上坡,坡度11.4‰;DK75+600~DK78+120段(其中DK75+600~DK75+988.458为竖曲线)单面下坡,坡度14.5‰。DK75+600变坡点为竖曲线(R-30000m,T-388.4999m,L-776.955m,E-2.515m)。

仁美村特大桥(DK78+349.15~DK79+630.18)的DK78+349.15~DK79+443.009单面下坡,坡度14.5‰,其中DK79+443.009~DK78+500为竖曲线。DK78+500变坡点为竖曲线(R-30000m,T-56.991m,L-113.982m,E-0.05415m)。

4.2.2调整后竖曲线位置情况

隧道内DK74+373~DK75+597.297段(其中DK75+211.5~DK75+597.297为竖曲线)单面上坡,坡度11.4‰;DK75+597.297~DK78+120段(其中DK75+597.297~DK75+985.756为曲线)单面下坡,坡度14.5‰。DK75+597.297变坡点为竖曲线(R-30000m,T-388.4999m,L-776.955m,E-2.515m)。

仁美村特大桥(DK78+349.15~DK79+630.18)的DK78+349.15~DK79+443.009单面下坡,坡度14.5‰,其中DK79+424.594~DK78+481.579为曲线。DK78+481.579变坡点为竖曲线(R-30000m,T-56.991m,L-113.982m,E-0.05415m)。

4.2.3标高调整后对施工的影响

(1)寨子岗隧道进口已从DK75+208.824开始按调整后标高进行施工控制,寨子岗隧道出口已按按调整后标高进行施工控制。

(2)寨子岗隧道出口至仁美村特大桥间的路基段施工已完成,对其调整标高不会对路基施工造成影响。

(3)调整标高后仁美村特大桥的0#台~6#墩之间降低标高1.3mm~70mm不等(见DK75+208.824~DK78+556.988段竖曲线调整前后标高比照表),目前仁美村特大桥0#台~7#墩支座垫石凿除部分垫石混凝土,标高调整后将完成箱梁架设。

5结束语

根据DK75+600~DK78+500段线路纵坡调整预案,施工单位加密扫描明洞断面轮廓,并与铁三院进行对接细化完成最终的调坡方案,严格按照明洞施工图及设计要求规范进行明洞防水及回填施工,确保了施工质量。201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寨子岗隧道DK77+929~DJ78+103段研究评估得出结论:寨子岗隧道出口明洞工程整体上已基本处于稳定,在经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评估单位综合会议讨论通过后,可以进行进一步施工操作。

参考文献

[1]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2]张东明.采用双浆整治明洞病害加固软弱地基[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12(2):69—71

作者简介:彭奎男 1986年11月20日 本科 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隧道工程

上一篇:基于金融创新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及对策分... 下一篇:基于地质工程企业管理规律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