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赋税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时间:2022-10-01 12:41:19

唐代赋税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唐代各种变化之中赋税的变化非常突出,以往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研究赋税制本身,对引起这一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罕有论及。本文进行粗略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唐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是唐代以前两千多年历代赋税制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这种制度根源于土地的国有制。因为只有在土地国有制的前提下,国家才有能力将土地分给私人耕种,同时也有权利对耕种土地的农民征收徭役和各种税收,这就是“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主要内容:“租”,这种按田以农作物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自夏朝以来早已有之。而“调”这种以手工业品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与东周时代的“布缕之征”属于同一类。“调”的名称,较早曾见于东汉明帝的诏令之中,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便正式普遍征收了户调。当时调的负担是每户绢2匹,绵2斤。至于代役租形式的“庸”,周期已有原始力役形式的开端,至唐始改为实物征课。租庸调制的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豁免租庸调的特权。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土地私有化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土地是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变革无论在封建社会的哪个朝代,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是翻天动地的。而唐代中期,均田制的逐步瓦解,庄园制的初步建立,正是一种土地制度的变革。

均田制中的均田,指的是由封建国家将田土按等级授予官吏和农民,官吏和农民从封建国家那里请田或受田,这就意味着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封建国家手中,官吏和农民请田或受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均田制下,唐代官僚贵族的职分田和公索田,不是私有土地;永业田、赐田、勋田等,官僚贵族也只有占有权;至于农民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农民也只有使用权。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权,都集中在封建国家或帝王手中。农民被均田制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自由迁徙,这就难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另外,均田制下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都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积累、大土地兼并也发展很快,促进了均田制的消亡。唐代中叶以后,一些从货殖中积累了巨量资本的富商大贾,趁均田制瓦解之机,纷纷购买土地,进行土地兼并,如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这样均田制就瓦解了,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公有制丧失了统治地位,租庸调制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中国赋税制度势必面临巨大改革。

二、赋税制度变化的内容

唐代前期实行的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租庸调制,其主要内容为:“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凡庸调之物,仲秋敛之,季秋发于州。租则准州土收获早晚,量事而敛之。仲冬起输,孟春而纳毕。本州纳者,季冬而毕。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亦定为九等。凡岭南诸州税米,及天下诸州税钱,各有准常。”其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实物租税与劳役相结合。

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是适应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以实物为主的赋税形态。它反映的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人身依附关系受国家严格控制的生产方式。随着唐中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发育,土地的买卖和兼并日趋严重,农民流亡日益增多,“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随之解体。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向德宗建议,“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於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徵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于是开始实行两税法。从此,以实物为主的赋税形态租庸调转变为以货币为主的赋税形态两税法。

两税法实施,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意义是重大的。一是标志着赋税征收对象从以身丁为主变为以土地资产为主,地主没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国家也不再限制地主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占有,没有土地的农民不需要向国家交税,这一新的征税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赋税制度的基础。二是赋税征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两税法以前,主要是实物和劳役,两税法按土地面积摊征斛斗(即实物),按户等高下摊征税钱,即钱物均收。这就反映了赋税形态由实物劳役转化为货币实物。明代实行一条鞭法后,劳役被排除,赋税主要是征收货币。三是赋税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唐中期以前,国家赋税以农业税为主,工商税处于杂税的次要地位。唐中期以后,工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与农业税相辅相成的政府的两大税收支柱。

与建中元年两税法实行的同时,开始征收工商业税,“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当然,此时征收工商税的目的在于在行商和定居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而非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但实际上确实起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到了后面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第二年就增加了税率,“以军兴,增商税为什一。”以后更确立了商税为国税,“建中元年九月,户部侍郎赵赞请置常平轻重本钱,从之。赞于是条奏诸道津要都会之所,皆置吏,阅商人财货,计钱每贯税二十文;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充常平本钱。时军用稍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尽,竟莫得充本储积焉。”

前面所讲的是国家正式的全面征收商税,商税主要包括关市之征(商品通过税、交易税)和对商人的苛捐杂税。唐前期“凡关,呵而不征”,没有商品通过税。总体而言,安史之乱以前,商税税种很少,不是重要的税收项目,现有史料仅有唐玄宗设“市舶使”。安史之乱后,为平叛救国,唐王朝开始多方敛财。德宗至宪宗时期,唐王朝开始征收外商税,即对外商“纳舶脚”。晚唐时,外商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围攻广州城,左仆射于琮惊呼:“南海有市舶之利,岁供珠玑,如令妖贼所有,国藏渐当废竭。”一语道明当时外商税在国家财政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的主要商税有以下几种:

盐本在后周时期就有税,但自隋开皇三年起至唐初均无税。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征税十钱,当时全国的盐池、盐井都隶属于度支,沿海产盐地区,则以盐代粟,以输司农。史书记载,“负海州岁免租为盐二万斛以输司农。青、楚、海、沧、棣、杭、苏等州,以盐价市轻货,亦输司农。”乾元之年,第五琦初变盐法,在产盐地设盐使,产盐户免徭役,官府收购所产之盐,按每斗加价一百钱出卖。后盐铁使刘晏创就场征税的专卖制度,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制度;设常平盐仓,以调节食盐供应。同时,定法令,严禁私盐。“盐铁使刘晏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于是上盐法轻重之宜,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出盐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晏又以盐生霖潦则卤薄,晏之始至也,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茶税的征收也是起于唐代,(建中)“四年,度支侍郎赵赞议常平事,竹、木、茶、漆尽税之。茶之有税,肇于此矣。”但不久又停征。公元793年,盐铁使张滂“九年,张滂奏立税茶法。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是岁得缗四十一万。茶之有税,自滂始也。”后茶税增加,同时严刑苛法禁止私茶,致使唐王朝的茶税收入每年近百万缗,仅次于盐税。

唐初无酒税,曾有酒禁。广德二年(764年),朝廷在军费开支不足的情况下,开征酒税:“大唐广德二年十二月敕,天下州各量定酤酒户,随月纳税。除此外,不问官私,一切禁断。大历六年二月,量定三等,逐月税钱,并充布绢进奉。建中三年制,禁人酤酒,官司置店自酤,收利以助军费。”后酒税一直未变,但专卖制度时有变化。唐王朝商业发达,商业活动活跃,此时开始开征商税,不仅对城市,而且对商旅关津征税。当时的商税和关税主要有率贷、埭税、借商、商贩税、关税等。除上述税收外,唐还征收间架税,即房产税,以及市场交易税,时称之为“除陌”,“除陌法,天下公私给与贸易,率一贯旧算二十,益加算为五十,给与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主人牙子各给印纸,人有买卖,随自署记,翌日合算之。有自贸易不用市牙子者,验其私簿,投状自其有私簿投状。其有隐钱百,没入;二千,杖六十;告者赏钱十千,出于其家。法既行,主人市牙得专其柄,率多隐盗,公家所入,百不得半,怨之声,嚣然满于天下。”

三、赋税制度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赋税制度的变化。在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均田制的瓦解,促使了以财产税征收为主的两税法代替了以人丁税为主的租庸调制;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频繁,促使了商税的大规模征收,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为主时单纯征收土地税的状况。

反过来,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又能较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一,赋税制度的变化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以财产税为主代替以人丁税为主,是国家弱化了对劳动力的控制;第二,赋税制度的变化加快了土地私有化的步伐。两税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权的合法化,从而使在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基础上,人身依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汉代兴起,至魏晋达到鼎盛的门阀士族地主,在隋及唐初已经日趋衰落。从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均田制破坏,在土地兼并的过程中,国家土地所有制趋向萎缩,普通地主或一般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普通地主是当时地主阶级中最有前途的阶层。因为门阀士族地主在生产上采用具有强烈人身依附性的部曲佃客制,部曲佃客受到种种超经济的强制,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不高,这种生产关系便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相反,普通地主不具有士族地主的特权和地位,他们和农民之间往往采取人身依附关系较弱的租佃佃农制。这种方式使租佃土地的农民人身自由增多,在土地的经营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作为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普通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契约性的租佃制,不仅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而且为传统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现实启示:赋税制度应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现有的赋税制度;另外,好的赋税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上一篇:河北省辖市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下一篇:企业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