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

时间:2022-09-30 10:24:55

浅谈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

【摘 要】 在小学教育中,就是要通过相应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明白生命、生存、生活的各种含义,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三生教育”有着具体的内容,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三生教育”,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让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并且可以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三生教育”意义深远。

【关 键 词】 小学教育;“三生教育”;生存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人为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孩子的成绩高低与否,这对家长来讲都不是最重要的,家长看重的是孩子能否获得良好的生活能力,并且能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本文对小学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所谓“三生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具体指的是通过三个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小学教育中施行的“三生教育”并不都是在学校这个学习环境中进行的,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力量,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

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是最为基础的教育,只有拥有了生命,其他的教育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接受。在小学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就是通过相应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对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进行充分的认识,尊重生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生存教育

当一个人拥有了生命之后,就要生存下去。所谓生存教育,就是让学生对各种生存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各种生存技能进行充分的掌握,让自己的生存意志不断加强,对生存规律进行把握,最终长久地生活下去。在生存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通过生存教育,让学生明白不能只顾自己的生存,要养成更好的和谐的生存方式。

(三)生活教育

应该说,生活教育是最为长期的一项教育工程,借助于生活教育,让学生对生活常识进行相应的了解,从而掌握具体的生活技能。同时,在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借助于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人活着的意义,遵守社会规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从而获得有质量的生活方法。

二、提高小学“三生教育”教学策略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充分借助于学校课堂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三生教育”。但是,若想单纯凭借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加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三生教育”真正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一)学校发挥主引导作用

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因此要借助学校这个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学校借助于相应的“三生教育”教材,专门开辟课时进行学习;或者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也广泛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学校应该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感知、反思生活,从而积累起生活经验。同时,学校应加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主要以精神文化引领为中心,让学生借助于学校生活获得相应的教育。

(二)家庭发挥引领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场景就是学校、家庭、社会,其中家庭是较为重要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只有家长的通力配合,才能让学生的“三生教育”落到实处。如有部分家长喜欢打牌,甚至让孩子陪伴自己玩牌;有的家长喜欢玩游戏、玩手机,任凭孩子一个人无拘无束地生活,缺少生活引领。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学校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符合学生成长的氛围。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

学生最终的生活场所会转向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要借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学校要与当地政府密切联系,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争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如可以借助于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等场地,让学生借助于社会平台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

总之,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要将“三生教育”放在重中之重,在培养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最终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家荣. 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 李玉娟,高义. “三生教育”研究述略[J]. 黑河学刊,2014(8).

[3] 孙云发. “三生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成长[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13(3).

上一篇:建筑美术设计关系探索 下一篇: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