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略

时间:2022-09-30 09:44:03

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略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亲戚或祖辈代养、照顾,于是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的1/4,这是一个在缺失的家庭里长大的庞大的未成年人群体,这些儿童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新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由于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常常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1沟通缺失、亲情饥渴、性格叛逆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溺爱倾向严重,年龄差距过大,形成交流沟通障碍,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容易导致“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这些孩子往往焦虑紧张,暴躁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如有一初二女生由祖父母带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该生沉迷网络、抽烟成瘾,经常寄宿同学家中,经常旷课逃学,并且有早恋倾向,老师对其批评教育,她顶撞怒骂,像这样的学生学校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理,但也无能为力。

1.2价值扭曲、道德滑坡、意志薄弱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里上对孩子有歉疚,总是以金钱来弥补,使一些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抽烟喝酒,无所不为,讲排场,请客之风在校园里盛行,穿着讲品牌、赶时髦,发型怪异,根本不听老师劝解,平常学习作文不动笔,写情书却很专业,从网上摘抄的情书成本成册,面对这些情形,令老师束手无策。

1.3厌学弃学、不守规章、我行我素

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些孩子厌学逃课完不成学习任务,不守校纪校规,经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留连网吧,三五成群,彻夜不归。

1.4管理空位,盲目早恋、情感失衡

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一方面寻求亲情、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空位,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精神空虚、盲目早恋。某校一初三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由奶奶照管,因奶奶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该女生几乎每晚偷偷外出与同村一男孩同宿,不到一个月就怀孕了,结果导致失学、早婚,既影响身心健康,又丧失了人生前途。

1.5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的安全教育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至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孩子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某校一初一男生,暑假无所事事,无人管束,伙同同学下河游泳,结果一去不归。

2解决方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认为幸福就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一餐年夜饭,这足以说明他们对父母亲情的渴望,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关怀。作为学校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注重心理引导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老师要主动多与留守儿童接触,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去打工的选择和辛苦,消除抱怨情结和被“抛弃”的感觉,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

2.2开展丰富多彩的感受亲情和幸福的校内外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学校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促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感受父母的亲情和生活的幸福,例如:电话传情,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和话题,定期召开特殊的班会,电话传情。由家长从外打进电话通过话筒,扩音器放大给全班同学听,先由孩子们向家长汇报,朗读课文或讲故事,说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启迪…..再由家长介绍最近在外的工作和生活,在孩子和家长对话时,教师随时赞许、勉励或鞭策,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时常感受远方父母的关爱,而远方的父母也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倾扣孩子的心声。

此外还可以组织“鸿雁传书”、“体谅父母”、“感恩教育”、“交往辅导”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同时还可以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充实课余生活。

2.3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暑假促成家长安排孩子去城市与父母团聚,让孩子了解城市发展,体验都市生活,拓展孩子的眼界,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孩子团圆,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通过电话或书信交流和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2.4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功能

学校老师加强与代养人的沟通与联系,给予“替代性父母”必要的指导,采取组织家教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培训,主动寻求留守儿童的亲人资源,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2.5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习上予以帮肋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要多留意,多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如节假日带他们回家一起过节度假,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暧;组织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举办简单的生日party,老师还可以通过家访指导临时监护人科学安排饮食,尽可能满足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在学习上,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落后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发动班干部或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其结对子,同伴互助,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树立学习信心,感受同学和班集体的温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条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都来关爱留守儿童,我们就有希望看到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幸福共成长”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谈中长跑中的耐力训练 下一篇:师范生职业适应课程开发与教学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