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工笔画装饰色彩表现与深化

时间:2022-09-05 06:24:07

小议工笔画装饰色彩表现与深化

【摘要】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色彩和形的双重装饰性,现代的工笔画装饰性受多元化的影响,在用线、结构、色彩等方面有更强的装饰性。然而在色彩语言形式的认识也有大的不同和表现,本文小议色彩装饰在工笔画中的重要表现和发展历程,也分析了现代工笔画色彩装饰的丰富运用以及将来的深化层次。

【关键词】工笔画 色彩装饰 表现 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工笔画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需求。 现代的工笔画顺应时代潮流,引入大量的新题材、新形式、新造型、新材料、新技法,来描绘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内心感受。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色彩的运用和装饰,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色彩才更丰富多彩,色彩的不同会使人们产生喜怒哀乐的不同感受。那么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面的色彩表现更为重要,色彩影响着整幅画面的艺术效果。在绘画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绘画,色彩始终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可以想象没有的色彩的绘画将会是怎样。特别是在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运用甚至引领了工笔画的发展方向,这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唐宋以后的工笔画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受“五色令人目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观念的影响,不重视色彩语言形式的运用就会带来这样的结果。可见色彩装饰在绘画中表现的重要性。

从用色来看,重视色彩装饰表现的工笔画曾经是中国画的主流样式,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画、石窟壁画、人物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鸟画等艺术样式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早期的工笔画中所用的颜料主要是矿物质颜料,这是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从而决定了早期的工笔画主要是重彩工笔画。如敦煌壁画,去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能感受到 那里壁画的震撼人心。它虽然经过风化,走过漫长的历史,但是色彩依然浑厚、强烈、丰富而瑰丽典雅,无论是人物造型、绘画技巧、画面场景都让人惊叹和敬畏。如唐代画家周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人物形象“衣裳劲简,彩色柔丽。”①,不但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揭示出人物的心里和情性。到两宋以后,在“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五色令人盲”的古典美学思想指引下,水墨文人画全面兴起,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色彩被推向历史的边缘,传统工笔画也因色彩的消失而逐渐被历史冷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②的论点,一直影响着中国画,使绚烂多彩的颜色一直处于弱势,工笔画也就一直停滞不前。

解放后,工笔画艺术开始逐渐从衰微走向复苏。中国画持续了数百年的“水墨独尊”局面被打破,揭起了现代色彩变革。这场色彩变革是中国画传统观念的变革,是色彩装饰语言表达形式的变革,是中国画从传统转向现代变革。进入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绘画的影响,工笔画的色彩表现的运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色彩运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图案化、装饰化,肌理特殊技法也得到充分的运用,新材料、新颜料广泛的运用,都使得工笔画有更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样就唤醒了人们对工笔画的重视,给工笔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解开一切的理论枷锁,充分的运用色彩这一语言表现形式创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同时一定不能丢弃我们传统工笔画中的精髓,扎实练好基本功,认真系统的研究传统卷轴画、壁画中极丰富的色彩语言表达形式,并进行发掘、研究和整理,更好的为今所用。

传统的工笔画色彩的运用理论一直影响着传统工笔画的发展。一,谢赫提出“六法”③,中的“随类赋彩”。这一色彩理论的运用,虽然使画家创作了大量崇尚自然的绘画精品,但是也限制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使得不能那么充分的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内心意境。二、“以线为骨,以色为肉④”。这一理论使得色彩被限制在线条轮廓之中,这就使色彩在传统工笔画中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就形成了无论是画什么,总用一套陈旧的方法,先用墨勾线,再“三矾九染”。

传统工笔画本身就具有装饰性,线的提炼和精道、极致的运用,色彩的单纯、平涂、浑厚而强烈,都使画面具有装饰效果。如永乐宫壁画,众多的神像均具有鲜明的个性,重彩勾填的传统方法,立粉贴金的运用,长袖的突出,长达数米的流畅线条,设色的绚丽纯朴而浑厚,都富有装饰性。传统的工笔画大都用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来表现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这样才能把画面表现的更庞大,气魄而宏伟,内容更充分。然而用焦点透视则无法表现,如果在俯视构图的山水庭院之中,那么人物只看见头顶,不但有碍画面的美观,更无法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现代的工笔画,受到平面构成的影响,受到色彩构成的影响,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受到西方绘画的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独特装饰性特点。

在用线方面,传统的工笔画有很高的要求,要求造型准确,体现出“气、骨、韵、力”的品位,但又显得单一、拘谨、太理性了。而装饰性的工笔画的用线不全在于造型,而是突出表意性。运用装饰性语言使形象更加突出,造型更加生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形状有目的的调整。对客观事物进行规整、归纳、夸张、强化、主观化处理,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表现画家的不同审美观,文化积淀和艺术素养,从而形成不同的装饰性风格流派。

在现代工笔画创作中,平面构成得到广泛的运用。平面构成是将基本形象在二维平面上按照一定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重组,从而构成理想形态。它在形式构成中,强调变化与统一,讲究形态的对称、均衡、对比、比例、调和,讲究点、线、面的运用,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探求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架的组织,各形象位置的确定和完整性。各种透视法则都能在画面中灵活运用,如焦点透视,平等透视,平摊透视,散点透视,混合透视,任意透视,从而使画面产生某种特定的色彩装饰、线条艺术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

[2]现代,洪惠镇1998年7期《美术观察》;

[3]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

[4]2006年10期《美与时代》

上一篇:新课程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后进生转化和主体地位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