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趣味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9-30 09:35:00

浅谈趣味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实施趣味性的教学,优化实验方案是我们科学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如何把趣味教学与小组合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同行们的经验,我从分析小组合作的优点,通过趣味性教学活动、实验改进及优化,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中探讨趣味性教学和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点。

关键词:小组合作 趣味性提问 团队精神 实验改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金字塔概念:

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合作性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优势非常的明显。

二、设计趣味性的课堂提问、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可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等活动中都可用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寻找问题与兴趣的结合点,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案例1:《机械运动》(第二课时)

“哪位同学知道田忌吗?”“齐国的大将”学生回答。“你从哪里知道这个人物的?”“田忌赛马,小学语文书里学过的”“谁来说说这个故事”,学生大致说完故事。老师给予了肯定。近一步追问“如何判断谁的马跑的快点?”“谁跑在前面”“谁先到终点”有些学生抢着回答,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入“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中来,新课随之开始……可见,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生动、有趣。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可谓扣住重点,事半功倍。

案例2:覆杯实验中谁的实验效果最好?

八年级科学《大气压强》一节里,有一个覆杯实验,其目的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课前我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从身边的材料入手来做此实验,谁能坚持最长时间不让水往下掉?。第二天各小组学生都把各自的器材带到教室然后开始进行实验。其中有个小组坚持时间最长效果还非常好,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用质量较大的较厚的有机玻璃来代替硬纸片,目的是排除有机玻璃被水弄湿后粘住的干扰;第二步,用塑料茶杯代替玻璃杯,因为这样更容易在杯底钻一个小孔,并用胶布封好;第三步,用学生玩的玩具气球,剪成圆筒状,套在茶杯口作为胶垫,这样可以使气密性更好。学生们在课堂上演示时。发现,装满水倒立后,有机玻璃不会掉下来。然后将胶布撕掉,露出小孔,由于水和空气接触,有机玻璃掉了下来。这就很好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从这个实验的改进来看,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探究,相互借鉴得出了非常好的学习成果。同时又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充分利用团队精神,改进实验教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去改进实验,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效果,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思维。

实验一:光的直线传播

七年级科学《光和颜色》一节里,有一个活动,其目的是得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然而在活动中,书本上没有提到探究的器材。为此我在一周前布置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生很快找到了第一个方案: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结果视觉效果不太明显。改进为红色激光笔,效果果然好点。但是又发现新的问题,在空气中光的传播路径不太明显,通过讨论用点燃的蚊香和一个去掉底的绿色的大可乐瓶制成烟雾室,再用激光笔发出激光照射,就观察到一条笔直的光路。从这个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二:改良潜水艇模型试验

上完《1.5浮力》这节内容后我在周末布置给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去模拟或改进“潜水艇模拟试验”,到时评比哪个组的模型,即制造简单又操作方便。学生回校后,上交了很多作品。现摘录其中一个比较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和模型。

一、实验器材

大号雪碧瓶小药瓶红墨水

二、设计思路

物体的浮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生活中有大量事件都可以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做出满意的解释。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相反,物体下沉。雪碧瓶的浮沉子与潜水艇的原理是一致的,它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三、操作步骤

取一个普通的可乐瓶,在里面装满水,往里滴加几滴红墨水,再取一只装青霉素药粉的空小药瓶,在往里面注入适当的水,倒置的放入可乐瓶中,拧紧瓶盖,当用手捏瓶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小药瓶开始下沉。原来捏瓶时,可乐瓶内的压强增大,把水压入小药瓶中,使得小药瓶的重力增加,当重力大于浮力时,小药瓶就下沉了。反之,当重力小于所受浮力时,小药瓶就上浮了。

这个实验的最大特点是,不仅可以说明潜水艇的浮沉原理,而且器材取材方便、环保,实验成本也低。操作简单,效果却非常明显。询问过该组同学关于这个实验设计过程,他们一开始按照书本的模型去设计,结果发现材料很难找,操作也困难,讨论后改进成该方案,但一开始水中无红墨水,做实验时小药瓶内水位的变化看的不太明显,又进一步讨论后,往水中滴加红墨水,增加实验现象的观察效果。

从这个实验的改进中,小组内的成员,精诚合作,勇于创新。通过这次活动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人们常说:“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平时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好各种生活用品,并加以思考,就能在做实验时便对它们“信手拈来”。这样不但能“变废为宝”,而且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环保意识。

上一篇:怎样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向学生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