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下小切口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30 09:20:29

局麻下小切口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麻下小切口腹膜前修补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治疗中应用局麻+小切口+腹膜前修补的预后情况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10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因术中疼痛追加麻药后减轻,术后6 h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1~3 d。术后尿潴留1例,出现阴囊水肿5例,出现局部慢性疼痛3例,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膜前修补更少对机体生理的干扰和排异反应,可同时解决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三种疝的疾患,局麻手术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麻醉风险,小切口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

[关键词] 局麻;小切口;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66-02

无张力修补在腹股沟疝的治疗领域越来越普及,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腹膜前修补也逐渐取代网塞修补成为主要术式,明显降低了疝的复发率。同时小切口和局麻应用更加人性化,既减轻了患者疼痛,又减少了对心肺功能的干扰,降低了医疗费用,已经在临床上开展并显现出它的优势。为了探讨局麻下小切口腹膜前修补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优势,该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下小切口前入路行腹膜前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已经完成了10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疝与腹壁外科手术的腹股沟疝患者106例。其中男87例,女19例。年龄23~88岁,平均59.5岁。其中单侧疝83例,双侧疝23例,同侧直疝和斜疝的复合性疝11例(术中发现);初发性疝88例,复发性疝18例。疝囊分型为:Ⅰ型45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Ⅳ型15例[1]。伴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肝硬化腹水、偏瘫等疾病者73例。发病时间3个月~28年。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有内科疾病者先予治疗控制,术晨禁食,不用镇痛镇静药。

1.2.2 麻醉方法 使用1%利多卡因在内环口、外环口上方皮下及肌肉层注射,沿预切口方向皮下皮内注射,术中于疝囊颈处腹横筋膜下再注射麻药。高龄和合并心肺等疾患者心电监护。

1.2.3 手术方法 从内环体表投影向耻骨结节方向作一斜形切口,长约2~3 cm,逐层分离后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其深面钝性分离,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切开内环内侧精索根部与腹横筋膜所形成的“颈-肩结合部”,找到疝囊,辨别是斜疝、直疝还是斜、直复合疝,并仔细分离内环口,小疝无需横断,大疝囊横断后近端缝合关闭,远端切除或不作处理。沿疝囊切开腹横筋膜1圈,找到腹壁下动脉,并在其下分离,显露出腹膜外脂肪层,在腹横筋膜深面,创建足够大的腹膜前间隙,并充分使精索与疝囊分离,使精索紧贴腹壁肌层,达到“精索腹壁化”。将椭圆形或圆形补片置入、展平,完全覆盖整个耻骨肌孔,缝闭内环口并与补片固定。常规平片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平片在耻骨结节和内环口各固定一针,关闭腹外斜肌腱膜,可吸收线皮下缝合皮肤。术后切口沙袋加压8 h。

2 结果

10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因术中疼痛追加麻药后减轻,余102例麻醉效果满意,手术时间21~83 min(平均38 min)。术后6 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1~3 d(平均1.5 d)。术后尿潴留1例(为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均切口疼痛轻微,未用止痛治疗。5例出现阴囊水肿,硫酸镁外敷治疗后缓解,未出现皮下血肿、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35个月,3例出现局部慢性疼痛,1例封闭治疗2次后缓解,2例口服止痛药物后缓解。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中腹膜前修补已经成为了腹股沟疝的发展趋势,因为补片放置在腹膜前,远离皮肤,更少对机体生理的干扰[2],而且随着修补材料的轻量化,患者的排异反应更轻。同时平展开的补片可以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已存在或潜在的缺损,一次修补可解决同侧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的疾患[3-4],是这一术式优越于传统网塞式、平片式和有张力修补的地方。

对于高龄病人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的病人,腹股沟疝的手术风险已经居于次要地位,而麻醉风险上升到围手术期的首位,常规采用连续性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对机体生理影响大,因而风险也大。而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使麻醉制剂仅作用于狭小的局部区域,对患者要求不高,对机体作用微小,尤其适用于上述麻醉风险大的病人,随着对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了解,局麻效果也能达到良好的麻醉状态,使患者在无痛下顺利完成手术。我们的体会,局部浸润麻醉应该找准麻醉给药点和延伸麻醉的方向,首先在髂前上棘内上方1 cm进针至内环口附近给药,在外环口在耻骨联合上方进针至骨膜前方给药,并在腹股沟区域沿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走行方向延伸给药,可以使腹股沟区得到一个完善、满意、区域足够大的麻醉,供我们手术。我们多数病人选择局麻手术,尤其是60岁以上的病人,效果很好,最大程度上规避了麻醉风险,降低了医疗费用。

多数学者依然认为足够大切口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一般建议成人腹股沟疝的切口长度为5~8 cm,我们根据临床实践发现,对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平卧时下腹部皮肤肌肉是完全松弛的,移动性好,这是我们开展小切口手术的根据所在。小切口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我们认为设计小切口应该位置精确,即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切口长度2~3 cm(我们以2~2.5 cm为主),一定要将皮下组织在腹外斜肌腱膜外游离较宽广的区域,利于牵拉时皮肤的游移不受限制,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的长度要超过皮肤切口,在内环上方越过3 cm以上,充分游离间隙,利于平片的置入和展开。游离疝囊时可通过拉钩对切口不同方向的牵拉,使操作始终位于直视下切口正中。对于巨大疝囊可横断后分别处理其远端和近端。腹膜前间隙的游离是本手术成功的前提和关键[5],该间隙必须是在切口腹横筋膜后,在其下方钝性操作,将腹壁下血管贴于腹壁侧,如腹壁下血管在视野下方说明分离间隙浅,没有切开腹横筋膜的第二层,影响手术。精索腹壁化是手术的重要步骤[6],在内环口上后方将精索从腹膜分离,贴近腹壁,补片放置在精索和腹膜之间,通过填塞纱布将腹膜前间隙分离足够大额空间,以求补片伸展完全覆盖整个耻骨肌孔已存在或潜在的缺损和薄弱。另外,平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可使修补更牢固。平片的固定,我们的经验是在耻骨上方固定一针,内环口与腹股沟韧带固定一针,就可以防止补片移位,不必多针固定以免神经卡压引起术后慢性疼痛,而且固定应用可吸收缝线,也是减少术后疼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834-835.

[2] Schne U,Scheuerlein H,Settmacher U.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inguinal hernia[J].MMW Fortschr Med,2009,151(19):44-49.

[3] 罗建兴,黄政.腹膜前间隙置平片治疗腹股沟疝[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8):53-55.

[4] 洪楚原,梁国健,林建生.改良Kugel微创腹股沟疝修补术[J].广东医学,2006,27(6):899-900.

[5] 杨斌,赵凌峰,郭修海,等.前路腹膜前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11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3):253-256.

(收稿日期:2011-11-27)

上一篇:ERCC1和CK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对术后化... 下一篇:洮南市孕产妇死亡分析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