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推进财源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30 09:06:42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推进财源建设的思考

工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是推进财源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三明市按照“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市、县两级政府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工业园区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三明市工业圈区发展现状及成效

三明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工业园区

三明市大部分县(市、区)工业园区都能根据当地交通状况、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资源、特色产业等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选择规划于毗邻主城区,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要素相对便利,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具备,具有一定的区位比较优势。2007年底,全市规划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工业园区(集中区)共33个(其中规划面积1万亩以上有7个),总规划面积22.57万亩,其中省级园8个12.78万亩;市级园1个1万亩;县级园或集中区24个8.79万亩。

(二)合力推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为保证园区开发资金到位,确保园区建设顺利进行。三明市采取市、县(市、区)政府授权国有公司投资人股共同建设的模式,形成市、县支持合力;有的采取“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如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工程分别由受益单位负责建设等。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人、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盘活土地资产等措施,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市33个园区共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7.21亿元,开发土地面积6万亩,平均每亩投入6.2万元。

(三)招商引资,促进产业有序聚集

三明市工业园区始终坚持“以环境吸引客商、以真诚感动客商、以效益赢得客商”的招商理念,主动对接,真诚服务。不断吸引客商到园区投资兴业。同时,又按照“找准比较优势、对接产业政策”的要求,注意园区产业规划布局,选择相关企业入驻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截至2007年底,全市33个工业园区(集中区)共入驻各类工业企业684家,入驻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其中:入驻已投产的企业有446家。

(四)发挥效益,实现政企双方共赢

工业园区变“处处冒烟”的工业发展模式为“圈养”的开发区产业聚集模式,促进城区企业“退城入园”,以整合市区土地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如三明市区企业厦工三重公司(占地519亩)、双轮化机公司(占地437亩)等搬迁沙县金沙园,不但企业因搬迁有做强做大的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链,政府也因城市开发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园区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园区成为项目投资的集散地。进一步增强园区的经济带动力,培育新兴财源。2007年,全市33个工业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9.28亿元,增长63.84%;实现利税收入8.48亿元,增长66.93%。

二、三明市工业园区发展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园区建设规模较小

三明市规划面积达到福建省制定的1500亩标准工业园区仅23个,其余工业园区申报规划面积基本都在500亩上下,很多还是一园多区,达不到工业园区的标准,难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二)土地征用难度加大

三明市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76.8%。有9个商品粮基地县。素有“八山―水―分田”之称。一方面,现有部分园区选址规划范围内涉及的农保田和生态公益林较多,土地征占报批难度加大,下一步工业园区可用土地指标扣紧,报批手续将更加繁琐复杂,加上一些被征单位和个人相互攀比,征地补偿费用标准越来越高,致使土地开发成本偏高。另外,三明市山多平地少,园区用地大多靠开山造地,土地平整费用高,开发成本大大高于平原地区,项目建设用地成本将进一步攀升,影响园区后续招商的竞争力。

(三)开发建设资金不足

三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大多处于建设初期,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较大,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只有规划面积的30%左右,开发强度较弱,资金缺口大;园区开发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依靠当地财政,资金来源有限,园区发展资金尚未实现良性循环。

(四)好项目大项目较少

三明市工业园区引进项目虽然总数不少,但规模效益低,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的利税强度只有1.41万元/亩。主要由于部分园区区位交通、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招商时难免饥不择食,对入园企业未经必要选择,不少企业是木材加工、纺织等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消耗较大的企业,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配套协作能力不强,企业间的关联度差,辐射力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

(五)园区管理体制不明

政府没有明确一个具体牵头部门来联系园区的日常工作,同时承办园区开发建设任务的多为临时机构,客观上存在人事变动频繁等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市、县联办园区的财政体制还有待于完善,很多事情处于干了再说,边干边摸索的状况,缺乏对体制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和决策。

三、加快三明市工业园区发展、推进财源建设思路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1 加强规划编制和指导。要完善园区的规划和功能定位,市、县首先要组织专家对本地的生产要素优势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又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规划,做到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同时,又要重点抓好各地园区具体产业布局规划,按照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功能布局,产业链配套,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约用地、节能减排等,筛选相关产业项目落地,办出特色园区,以免规划建设雷同、自相竞争、浪费资源。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设施和投资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等投资环境,增加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吸引力;其次,要以产业规划为指导,以当地急需发展的产业为重点,切忌盲目招商;三是要组建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对国内外同类产业的发展布局、主要产品、主要厂商、投资意愿、转移动向等进行跟踪,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从招商引资向引资选“商”转变,有效地推动产业集聚。

3 加快推进园区产业集聚。是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加强产业链的研究,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园区准入制度,着眼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二是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对上下游配

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带动产业集聚。

(二)培育产业集群、加快财源培植

1 园区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发挥龙头集聚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有效服务,综合运用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措施,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聚。

2 以项目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园区要建立完善项目生成和实施机制,按照“市场短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策划包装一批中下游产业配套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整合产业集聚的配套体系。进一步落实项目目标责任制,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工业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在三明市落地。

3 以政策扶持促进产业集聚。园区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平台,在煤、电、油、运及项目用地指标等各生产要素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在产业布局上要做好政策引导,坚决制止规模小、产品结构雷同、搞重复建设的小企业。

4 积极融入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在财政方面:一是政府要设立“园区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可从市政府筹措的4000万元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园区企业资产重组上市;二是对成功上市的园区企业,市县财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三是对上市辅导期的园区企业,其缴纳税收地方财政实得部分给予适当补助:四是对园区企业上市后的三年内新增税收地方财力实得部分给予适当补助;五是对园区企业上市募集的资金大部分投于三明市的,对新增税收地方财力实得部分给予适当补助。在用地方面:对园区上市企业和上市项目所需建设用地优先予以协调解决,同时优先上报用地指标计划。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以园生财

1 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业园区应率先实践。一是利用园区土地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机会,做好园区规划范围内农保田置换工作,多争取用地指标以解决工业园区用地需求:二是安排国土资源和林业部门直接参与园区的征地拆迁工作,使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尽量得以满足;三是加大清理园区闲置土地力度,杜绝假借项目圈地、乱占土地的不良行为:四是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建多层厂房,引导企业把多余的厂房出租,以盘活园区内土地和厂房资源。

2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应重点扶持发展市、县(市、区)共建的梅列经济开发区、三元经济开发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市里每年安排的1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应用于市、县(市、区)共建园区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把市、县(市、区)共建园区建成在全省有一定产业规模,能吸引和带动产业集聚并落地的平台,同时也能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充分利用好三明市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关系,积极筹备项目,争取贷款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以地生财”,灵活创新工业用地政策,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对投资强度达到购地前置条件,实行奖励政策;三是试行民间引资模式,由投资者自己购地,按照园区统一规划,产业布局要求,自主开发,自主招商。

4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市、县(市、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政府协调管理机构,理顺管理机构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一协调、管理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二是围绕壮大市区经济,健全园区投入与收益分配机制,按照市、区财政体制,确定两区工业园区投入、产出和收益分成的比例。做到统一核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是加快完善市、县共建园区的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既有利于园区开发又有利于兼顾市、县两级利益的发展模式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稳定的园区收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持续推进地方财源建设。

上一篇:对“从紧货币政策”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美国股票市场的最优投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