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30 08:19:31

浅谈低年级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50-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低年级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从学生入学就严格要求

学生在儿童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用心写字、读写姿势要端正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教师以身作则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工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工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工躬身共守。这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生的许多学习习惯受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因此,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要求学生把书包整理好,那么教师必须把讲台的教学用品摆放得井井有条;教师要求学生作业整洁,按时完成,那么教师的板书也一定要规范、整洁、清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对很多人和事都充满好奇,他们模仿能力强,崇拜偶像,教师可以给学生多讲一些古今中外伟人的故事,也可以为他们多树立身边的榜样,如有的学生读书姿势正确、声音响亮,就请这些学生当小老师,当领读。榜样的力量能让孩子们更加努力,学生自觉模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趣味教学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钻研,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g k h”时,课文中的插图有许多小蝌蚪,学生一翻开课本就讲个不停,于是笔者就给他们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接下来就很自然地引导他们发音,形象地教他们记住这三个声母的写法。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学效果也很好。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挂图、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四、多表扬鼓励

当孩子们有了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或鼓励。表扬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点头微笑或是一朵小红花,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保持好的学习心态。

五、循序渐进提要求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从小处人手,在开展安全教育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育他们走路时不要跑,上下楼梯时不要跳,在教室、走廊不要追逐。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告诉他们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要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不说谎话等。在进行“认真完成作业”这项训练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再要求学生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刚入学,教师就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听课,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课后怎样复习和写作业,逐步培养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例谈课堂中的插话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