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30 08:19:21

区域农业经济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彭新宁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大阳乡农业服务中心

1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如何保证农业粮食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三峡库区为对象,就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2三峡库区自然地理概况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介于东经106°20′~110°30′,北纬29°~31°50′,东起宜昌,西至重庆,长约662.9km,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四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伏旱频率高。库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抬升区,长江至西横贯其中,海拔由目前175m上升到3005m,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据国土调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64633km,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78.59%,其中农耕地面积195588hm。目前总人口2068.02万,农业人口1385.67万,人均耕地约为0.05hm,山地面积占71.3%,平原岗地占5.9%,丘陵台地占22.8%,其中巫山、奉节、云阳、武隆、巴东、秭归等县山地面积占90%,库区田少地多,旱地占耕地的66.3%,旱地中坡耕地占83.1%,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耕地65%,其余是石灰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和准黄壤。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农区平均气温13℃~15.8℃,≧10℃积温3000℃~6080℃,年降水997~1347mm。由于库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植物6088种,特别是柑橘、油桐、茶叶、柚子,蚕桑、黄莲、桃李、中药材及多种农作物均能生长良好,是我国西南资源富饶山区。

3库区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库区人口稠密,每平方公里261人,人均耕地0.05hm,低于国际粮农组织规定0.053hm国际警戒线水平,由于三峡电站建成后,蓄水至175m,已有2.38万hm良田(土)被淹和新县城搬迁以及交通建房占地,使耕地占用有增无减,农业粮食生产失去了土地支撑,带来粮食短缺。2010年库区农民人均粮食352kg,人均纯收入4610元,库区60%的县属于贫困落后县。

3.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库区经过近年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林地面积上升到24021.64hm,森林覆盖率22.1%,特别是柑橘林发展快,上升到0.49万hm,但是大片的宜林荒山并没有得到绿化,由于林不保土,土不蓄水,地表径流大,水土流失面积高达52.84%,每年输入长江泥沙约3000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塘库泥沙淤塞,耕地减少,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3.3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库区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破坏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病虫、田鼠、旱涝和滑坡地质灾害突出。据资料介绍:库区重庆段地质灾害总数约为755处,总体积约12.59亿m,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分别为527处10.96亿m、203处1.3亿m、25处0.34亿m,特别旱灾频率高达63%,大旱频率22%。频繁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制约了库区经济发展。

3.4水利年久失修,农业发展条件差,水土污染重三峡库区大部分区县,山高坡陡,地形崎岖,平地少,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青壮年大部分进入城市务工,笨重的挑塘修堰无人干,所以水利建设年久失修,农田保灌面积仅占耕地31.96%,造成土地产出稳定性差,呈现风调雨顺农业就增产,旱洪灾害发生就减产的落后局面。为了发展经济,近年来库区沿江县市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因此,乡镇企业星罗密棋布,人口聚集中心城镇。库区水位提高到175m后,600km长的水流速减慢,平均流0.09m/s,净化能力减弱,每年进入库区生活垃圾总量达400万t,工业固体废物高达3500万t,常在库区回水区形成污染带和泥沙淤积,水体受污重金属Cu、Cr、pd、Zn、Hg有机氯和白色塑料污染后,河水逐步恶化,涪陵、万县河流段水质为三类,使江河鱼类种群减少。在农业上因缺壮劳力,畜禽养殖粪便直接排入江河,很少用于农业,加之大量施用化肥,2008年库区共施化肥(折存量)10.07万t,每公顷达0.72t,水土受面源污染,土壤酸化板结,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粮食增产。3.5产业“空心化”,商品经济不发达库区60%是贫困县,经济底子薄,呈现自然自足的闭封式经济发展格局。因移民搬迁,库区1397户工矿企业关闭或破产,减少了1008户,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油桐、茶叶、蚕桑、猪、牛羊、板皮及中药材等不能深加工增值,只能以原材料销往省外。商品经济不发达,县级财政年年出现赤字,农民只能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贫穷落后面貌难改变。

4持续发展库区农业经济的对策

为了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国家应继续实行种粮补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良种良法,保护耕地,提高地力为重点;以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为依托,推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4.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目前库区人口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农业增长速度,限制了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必须把人口增长与消费和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协调起来,降低人畜对环境的破坏,否则人与自然关系无法协调,各种危机难以扭转。应普及中小学教育和群众的生态经济教育,开展科技扶贫,搞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4.2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林是农的保障”。根据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库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林茂粮丰,江水清澈,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根据国家发改委三峡库区同周边绿化带生态农业项目工程的要求,各县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把治山治水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恢复林草植被,实行草、灌、乔混交搭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在丘陵缓坡地带以改梯土整治为基础,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养鸡养羊提高经济效益。对≧25°以上无农垦价值地区,种植生物篱笆(Livinghedge)固N饲料作物,如苜蓿(Medicagrlinn)、黑麦草(Lainmpernncel)、胡枝子(Lspedezabicalor)和药用植物苦蒿(Artemisiannual)、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Thunb)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防治水土流失。

4.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库区人多地少,保证粮食安全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国家要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治病塘病库,扩大浇灌面积,做到旱涝保收;二是推广良种良法,特别要推广杂交品种和转基因高产品种,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三是库区均是山区县,要大力扩大脱毒马铃薯和红苕栽培面积,以增加粮食总产;四是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建设基本农田,保证库区20万hm2播种面积不减少,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五是利用各闲田(土)扩大小春作物和绿肥种植面积,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保持了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六是推广农林复合经营,发展木本粮油。通过以上六项措施,保证库区粮食持续增长。

4.4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经济农民种粮成本高,难以增收致富。库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各县都有特色产品,如奉节县、忠县、开县的脐橙,云阳县的油桐、茶叶,长寿、梁平县的柚子,城口、巫溪的天麻、中药材等。各县应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县域特色商品经济,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走“公司+农户+基地”新型路子,产品实行加深加工增值,实行科、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库区商品经济,促使农民增收,摆脱贫困。

4.5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要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质,必须使乡镇企业采用先进工艺设备,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保法》宣传执行力度,在农业上要推行低碳循环经济,多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纠正大量偏施N素化肥;要提倡生防,减轻农田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从而控制温室气体碳的排放。

4.6推广沼气净化池,发展庭院经济库区溪河纵横,水资源丰富,落差大,应积极发展小水电站,还要利用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大力推广沼气池,这既解决了农村能源短缺,又改善了乡村环境。此外要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建立水果园花卉园、畜禽园,生产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美化农村环境。

上一篇:外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启发 下一篇:地方农业经济上涨因素动态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