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话语输出,促进英语语言习得

时间:2022-09-30 07:44:27

关注学生话语输出,促进英语语言习得

一、问题的引出

国内外关于话语输入与输出的研究已由来已久,且成就卓著。20世纪80年代,Merrill Swain(Swain,1985)在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Program)的研究中发现,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在二语习得中固然有很大作用,但是仍然不足以使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的二语水平。由此,她提出了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认为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成功习得语言,仅仅依靠语言输入是不够的,还要迫使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pushed output)。这里的“输出”包括说、写、合作对话、个人独语、言语表述等形式。语言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所学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

在日常的英语课堂上,师生对话通常贯穿于整个课堂,包括互相问候、个人情况的询问等,最多的是教师设计的一些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与讨论。笔者在若干年的课堂教学与观课中发现,目前学生课堂上的话语输出无论从形式或是内容上都很难达到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语言的运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输入多输出少

片段一:

T:What time do you get up?

S: Six.

极少数学生能回答完整的句子,I get up at six o’clock.

分析:这种现象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最常见的,课堂的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学生的话语输出多数是简单的几个单词。

笔者在一次观课中曾对课堂上教师提问输入以及学生话语输出做出如下观察,并记录了下来:老师平均向学生提问27个,其中展示性问题19个,参考性问题8个,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29%。学生判断性回答(yes/ no)15个,选择性回答(二选一或三选一)8个,思考型回答4个,说明老师的提问质量不高,学生的回答内容偏少,缺乏有效充分的语言输出。

2.话语输出质量不高,缺乏思考

片段二: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3B Unit 9 Shopping Part A课堂教学中,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T: Can I help you?

Ss: Can I help you?

T: I’d like a cap, please.

Ss: I’d like a cap, please.

T: What colour?

Ss: What colour?

T: White.

Ss: White.

分析:该片段是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通常都会做出此类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跟着录音机或者老师进行语言模仿,尤其在课文教学时,老师会花很多时间要求学生机械地重复,课堂上的多数时间都是跟读。学生一遍一遍跟着磁带或者老师读单词、句子、课文,一遍遍的模仿,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机械重复着课文的内容,无需动脑认真思考,单调机械的朗读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话语输出很被动

片段三: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5B Unit7 A busy day. Part A 课文教学中,一位老师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Can you tell me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S1:At half past six o’clock.

T:What time does David get up?

S2:At half past six.

T:What’s the time, now? (老师给出了时间)

S3:It’s half past six.

T:So it’s time to …

S:Get up.(学生抢答)

接下来重复对话,分别询问吃午饭、放学、看电视等时间,目的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教授新句子:What’s the time? It’s… it’s time to …

分析:课堂教学中,老师完全掌握了话语权,从始至终都是老师在提问,学生被动地回答。 学生这样的话语输出只能说达到了句型操练的目的,师生之间的对话始终停留在预设的、封闭的语言操练层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找到了答案,学到了知识,其实很容易可以看出,课堂的对话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被动应答,其话语权受到严格的控制。

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T: What time do you watch TV?

S1: I don’t watch TV.

T: 可是你刚才回答你每天8点钟看电视的呀。

S1:因为书上写了看电视,我就按照书上来说了。

S2:对呀,照书上的说肯定不会错。

S3:而且老师也希望我们按照书上回答,这样就能很好地把课文上完了。

孩子的回答我很意外,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意图一眼就被孩子看穿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也配合教师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但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交流难道仅仅就是重复书本的知识吗?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缺乏与真实生活情境的相互结合,缺乏思维的交互与情感的交流,学生不再积极思考,而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对话、交流,成为被动的学习者。

三、相关策略

1.提高输入的质量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话语输出质的好坏与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本身接受输入内容的能力。增加可理解性输入,营造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尽可能性地增加输入量、确保其可理解程度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保持不断地向学习者传递输入,这就需要教师本人具有相应的语言能力,并不断地吸收和更新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

(1)提高教师的示范性

教师的语言教学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小学生英语语言积累有限,且强于语言的模仿,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处理语言输入与学生的语言输出的关系时,首先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做起,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做好示范。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尽量发音清晰,语速、停顿、连续等要适合中等学生的水平。要多运用协商式语言输入,亲切的语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多运用直观性语言输入,通过使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语言直观等方式创造一定的语境,提供一定的背景或线索,从而达到语言有效输入的目的,如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演示、操作、参观、模拟等活动环节,帮助孩子获得对输入材料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语言材料的可输入性和理解性。

(2)增强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

“输入假说”里提到作为输入的语言材料必须具有可理解性。这也是基本的,如果材料无法理解或没有新意,学生没有去了解的欲望,那么输入将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先创设各种教学活动,再呈现出新的语言材料,然后展开新授环节的教学。学生在面对新的语言材料时,如果理解不够到位,就会产生信息接受上的偏差。这时就有必要为学生适时提供其他输入量进行辅助,让孩子能充分理解提供的语言材料,进一步使学生的输出更为顺畅。因此在输入语言材料的同时应多预设一些辅信息,增强语言材料的可理解性。这样在输入那些稍微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的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环节而不走神,增强输入的效果,为学生有效的输出做铺垫。辅语言可以是简笔画、图片、动画、音乐,也可以是教师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这些辅信息对语言输入具有解释作用。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样的语言输入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差异的存在。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语言输入的难易度要以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为基准,在输入时根据个体差异适当增加一些输入,帮助学生更好地输出。教师的讲授通常是课堂上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实现输出的主要来源。而语言输入具有刺激和反馈的作用,灵活多样的输入方式可以给学生强烈的刺激,维持他们对语言输入材料的注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猜谜式导入、实物展现、大小声游戏、快速反应、看口型猜单词、当小老师、唱歌等方式强烈地刺激学生,保持住学生对输入材料的注意,被输入材料吸引着。有了对输入材料的注意,输出工作就做好了一半。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丰富的语言输入,流畅的英语授课,善于用语调、表情和手势等表达情感,能感染、吸引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话语输出。

2.克服输出障碍

(1)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

有学者认为:学习者必须要有机会使用语言,即输出语言,也就是必须通过“交互”才能习得。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修正”(modifications),如:请求重复、澄清、理解、核实等各种策略,往往能得到各种反馈,使“输入”被理解,从而习得语言。

首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非常重要的互动形式之一,教师的提问可分为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往往是提问者已经掌握问题的答案,而参考性问题却是用来回应提问者并不知道的答案。一般情况下,展示性问题大多是围绕课堂中讲授的词汇、句型、课文等,学生会习惯从书本中寻求答案,所以话语输出变得机械、呆板。因此,课堂上仅仅提出展示性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自由思考,阻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而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提问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促使他们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真实的、具有创见性的语言输出。

其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可尽量多地使用“wh-”形式的句式,即what, when, where,how等特殊疑问句式,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输出的话语量比回答“yes/ no”形式的问题时更多一些,使用的语言更加复杂。他们会经过思考,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思索出答案,话语输出更具多样性和创造性。

(2)组织课外活动,创造机会让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

事实表明,仅仅靠课堂上的话语输出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话语输出以外,教师还应在课外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话语输出的锻炼。在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教学目标、学习兴趣、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英语短剧表演、英语知识面竞赛等各项活动,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真实地理解语言,而且可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并且同时获得情感的发展。

总之,学生英语习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整体情境化设计及教师自身的话语输入对学生话语输出的影响,尽量创设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操作性强、有吸引力的课外英语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把书本及教师的输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进而更好地达到语言的输出与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上一篇:素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下一篇:巧妙理答,演绎精彩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