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理论前沿》教学探索

时间:2022-09-30 07:39:33

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理论前沿》教学探索

摘要: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本文通过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尝试将构建主义教学模式运用于《金融理论前沿》的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构建主义;金融理论前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16-03

《金融理论前沿》是金融学本科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均有设置该门课程。目前,各高校多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这门课进行教学,教材也并未统一,而我校主要基于唐旭主编的《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比较专业化具体化、内容庞杂等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既使学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一直是笔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论概述

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后被尔伯格、斯腾伯格和维果斯基等人陆续发展,并于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独自或与他人一起探索、讨论并发现新知识,用自身的思维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帮助者,学生才是中心,通过利用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基本要素完成教学。因此,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主动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还能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有助于学生对认知过程实质的把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师的讲解中完成,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输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教师位于主导地位,主宰着整个课堂,控制并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传输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单调的进行着知识的存储和提取,并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简单的运用。所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压抑而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正是两种教学观点最关键最根本的分歧所在。由于构建主义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学习,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与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结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采用构建主义教学《金融理论前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金融理论前沿》一般被安排在大三下期或大四上期。相对而言,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对新知识具有一定的渴望,所以通常会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阶段的末期,学生倾向于考虑自身今后的发展,会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考研、出国或是就业等事宜上,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金融理论前沿》主要讲解前沿的金融理论,知识较为专业化具体化、内容庞杂。因此,在教学中需特别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若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完全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教学,由此造成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境地,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难吸引处于大学最后阶段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构建主义教学充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有必要在《金融理论前沿》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构建主义教学。要采用构建主义教学《金融理论前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背景知识。因为在构建主义理论里,学习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和探讨,用自我的意识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及同化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如前所述,《金融理论前沿》一般会被安排在大三下期或大四上期,也就是说,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几年时间相关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已经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来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前沿课题。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应用于《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中完全可行。所以,将构建主义理论运用于金融前沿课题的教学中,不仅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三、构建主义运用于课程教学启示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对最后教学效果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目标,又要适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授课教师可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特征以及多媒体的选择和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构建情境的问题。就《金融理论前沿》而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比如,在《经济数据偏差与货币政策》一章,可以通过罗列中国GDP的相关数据并提出质疑来创设情境;在《银行业的结构与竞争》一章,可以采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抛锚式教学方式来创设情境,即2012年4月同志在广西钦州福建泉州等地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银行获得的利润太高为出发点,并通过呈现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利润状况来引发学生思考;在《金融资产膨胀与金融系统稳定》一章,可通过问题式教学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深层次继而创造性的思考,即传统的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大概率假设下的线性负反馈的金融理论,在传统金融理论里,像2008年金融危机这类金融体系大幅波动的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哪儿?

2.选择典型专题,培养学习兴趣。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专题供学生参与并讨论。通过典型专题的选择,教师可有效的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给出的典型专题进行思索。比如,《金融理论前沿》中有一章是“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主要分析的是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针对当今的国际热点话题,并结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国际货币专题,然后让学生组成小组并自行选择当今与国际货币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得学生能将讨论的话题与教学任务相联系。这样,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金融理论前沿》典型专题的选择,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成为主动构建知识的主体,自然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再比如,《金融理论前沿》中有一章是“银行业的结构与竞争”,正好与目前社会所关注的银行垄断暴利话题相呼应。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银行业市场结构作为典型专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组协同讨论,强化专业素质。为了实现构建主义理论强调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获取新知识,也为了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实际运用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典型专题选择之后安排了小组的协同讨论环节,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并自行选择相关话题展开讨论。由于专题选择恰当,学生在协同讨论环节反应非常热烈积极,选择了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例如,在国际货币专题中,学生选择了牙买加货币体系的改革、美国日本等国陆续出台的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超货币的可行性分析、IMF的改革、中国的外汇储备等话题。学生在小组共同探讨后会将得到的一些观点与小组成员及教学班共享,这充分发挥了团队优势,也达到所有学生一起完成意义构建的目的。在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专题中,安排各小组对我国银行的垄断问题展开研究。很多小组都采用相关数据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探索,并与国外银行比较,挖掘出了我国银行业暴利背后的原因。其中一个小组还在课程的协同讨论基础上,以“剖析银行现状,打破银行垄断”为标题成功申报了学校组织的“协同创新课题研究”,并在学术期刊上共同发表了相关论文。

4.完成意义构建,培养创新能力。构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达到该目的,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而情境的创设、典型专题的选择、小组的协作讨论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中,笔者还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主题的意义构建,使学生在构建过程中用自身的创造力去发现规律、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构建主义理论下教学《金融理论前沿》,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协作参与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模式超越了传统课堂,让学生能广泛运用各种资源于知识的探究中。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实,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不单适用于《金融理论前沿》的教学,还可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多种经管类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由于目前这种应用还不成熟,因此还需要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和积极探索,达到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饶丽虹,夏星.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教文汇,2012,(9).

[2]陈荦,谭洁,熊伟.基于构建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3]曾文飞,颜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企业家天地,2011,(12).

[4]南成玉.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作者简介:吕秀梅(1978-),女,四川德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期权博弈。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商科院校“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