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额下的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时间:2022-09-30 04:08:16

浅谈大班额下的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成为主流,也是新课改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不仅能蚧竦靡恍┍乇傅氖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意识;在提高他们数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大班额现状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展开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班额;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组建小组;小组探究;小组展示

随着义务教育以及新课改的发展,大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也使小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广泛,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那么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班额的问题,几乎每个班级中的学生人数都在40人以上,导致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实际数学学习需要,教学效率也趋于低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按照科学的分组依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这就降低了教师的管理难度,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课堂之中,是解决大班额与高效教学之间的矛盾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从将学生分层,组建科学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注重小组展示三个方面,讨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将学生分层,组建科学小组

实际上,很多教师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数学教育活动,但是他们总是采用就近原则,或者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参与讨论。这种不科学的分组使得一部分中等生以及后进生无法参与,小组合作教学效率也比较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先将学生进行分层,组建科学小组,使每个小组内包含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建小组时,我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历年数学成绩,并简单据此将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尖子生三个层次。然后,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两两一组,一组尖子生选出一组中等生、一组后进生,然后中等生与后进生进行反选,最终构建科学小组。这样分组不仅考虑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同学关系,这是保证小组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在组建科学小组之后,教师就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数学探究活动。然而,在这之前,教师也要让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允许小学生在小组内保留不同的意见。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在小组探究内都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负责不同的问题。教师也要在班级中进行巡视,检查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中,我先用一句话导入课堂:“同学们都知道,在跑步比赛中,用时最短的同学获得跑步冠军。那么,你们知道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吗?”由于学生都参加过跑步比赛,他们能够大致推测出路程一致,速度越快,时间越短。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他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小组内可以自行测试,学生内部有两名同学进行比赛,一名同学负责计时,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然后,小组内部可以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将其延伸到生活中的路程问题上,比如汽车的行驶路程与速度关系等,重新进行验证。这个探究过程遵循由具体到一般的客观规律,更便于学生探究与理解数学概念。

三、注重小组展示

很多教师虽然会展开小组讨论,但是在展示探究结果的时候,没有正确区分小组与个人,让学生依然以个人形式回答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认为,……”教师也习惯评价学生个人的学习思路,如“你的思路很好”等。学生无法树立集体意识,他们不懂得团队合作的技巧,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小组展示,任何评价或点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图形的分类”一课中,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总结出常见的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选出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发言。在某些情况下,我也会随机抽选出一个同学,让他代表小组进行回答。在评价小组活动的时候,我会说:“你们小组总结得十分全面,但是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些图形分类变得更加细化。”“还有其他小组需要补充吗?”不仅如此,我会根据每一次的展示结果评选出“最佳小组”,激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加积极。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让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解决大班额下学生不好管、老师不好教;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下”的问题。教师要将学生分层,组建科学小组,保证组际的公平性与组内的差异性;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要注重小组展示,保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国锋.浅谈大班额环境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

[2]罗银萍.小学数学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8).

上一篇:亚太中金 从卖房子到运营小镇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