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扒窃罪犯的社会干预机制

时间:2022-09-30 03:24:01

公交扒窃罪犯的社会干预机制

摘 要 公交车内的扒窃罪犯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公交扒窃罪犯的行为除了受到法律的制裁外,也需要社会对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从根本上脱离犯罪的深渊,并通过再社会化,获得正当的谋生技能,从而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

关键词 公交扒窃罪犯 社会干预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公交扒窃罪犯的定义及特点

(一)公交扒窃罪犯的定义。

公交扒窃罪犯是指在公交车上实施盗窃、抢劫及其他犯罪行为的团伙。作案过程是在趁人不备的情况下用手掏或使用刀片盗取、抢夺人们的钱物。在此过程中,扒窃罪犯的分工不同,部分成员专门负责偷盗,另一部分成员负责掩护。

(二)公交扒窃罪犯的特点。

1、团伙性。公交扒窃罪犯往往会组成一个小团体进行作案。在这个团体中,分工是明确的,并且对于赃款的分配也是同样也在事先约定好的。

2、组织性。除了作案时的小团体外,公交扒窃罪犯一般具有自己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不仅有领导者,还有相应的组织内的隐性规则。在分赃和形成员的纳入过程中,组织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组织有的仅仅是犯罪成员临时建立的一种团结形式,有的则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3、危害性。公交扒窃罪犯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财产安全有时甚是是生命安全。在公交站台行窃的扒窃罪犯,在得手后立即潜藏,受害者很难知道是谁盗窃了自己的财物,很多受害者在扒窃罪犯逃之夭夭时才发现自己的财物被盗。

二、公交扒窃罪犯的人员组成及形成原因

1、人员组成。犯罪团伙的形成,具有地区化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公交扒窃罪犯大多都是操同一口音,其中一些人可能有自己的技能,但是由于好吃懒做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地维持生计,被他人怂恿或欺骗后,加入了犯罪的团体。

2、形成原因。公交扒窃罪犯的形成原因很多,首先是团体作案容易得手。犯罪是建立在侵害他人的前提下,在此过程中受害者的反抗是单个扒窃罪犯所顾忌的,所以人多势众同样使扒窃罪犯们在心理上占据了优势。其次,模仿效应。在看到作案者得到利益后,心生贪念也想从中得利,加之法律意识淡薄,便提而走险。在看到车内的旅客对其偷盗行为视而不见时,也就肆无忌惮的实施犯罪行为。所以,扒窃罪犯在组织好自己的扒窃罪犯时,就已经策划好该群体的具体行动。

三、公交扒窃罪犯社会干预机制

(一)对公交扒窃罪犯的干预措施。

1、掌握扒窃罪犯信息,与其生源地的相关部门联系。扒窃罪犯同样具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在此关系中,初级群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作案的惯犯,社会需要动员其初级群体对其劝说与干涉。并加强对生源地和其主要活动场所进行法律宣传,杜绝其亲属和同乡禁不住引诱而与扒窃罪犯们走向同样的道路。

2、对于触犯法律的犯罪嫌疑人,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并为其制造条件使其能够脱离扒窃罪犯。对于有组织的扒窃罪犯,要予以取缔和分流,使其不再形成相应的组织。

3、对于具有可能走向犯罪道路的高危人群,社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帮助。为其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岗位。或是为其提供回家乡创业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项目扶持。

社会干预的措施还有很多,而社会干预的核心在于社会需要向社会中的边缘人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与回归的途径。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普通百姓,都需要思考这群人存在的根本原因。

(二)公交旅客车内制约扒窃罪犯作案的环境形成。

1、团结的氛围。在公交车内,多数都是相互不认识的人,扒窃罪犯作案形成的情景就是多对一,受害者往往得不到其旅客的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增加社会责任感,在扒窃罪犯们作案的时候,全车人都团结起来将其制服,犯罪率也会随之减少。

2、一旦受到侵害就到公安机关报案。扒窃罪犯作案屡禁不绝的原因有很大部分就在于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让扒窃罪犯存在侥幸心理。扒窃罪犯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人们早些发现,让其能够受到法律的制裁,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扒窃罪犯的行列中去了。

(三)公交扒窃罪犯的社会融入。

1、法律意识的建立。犯罪者需要法律社会化,将之前的侥幸意识、法盲心态去掉,认识到什么事情不该做,是社会融入的前提条件。

2、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政府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使得社会中的边缘化人物可以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并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养活自己和家人。

3、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要努力为其创造就业岗位,使其生活能够真正走向正轨。

4、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再社会化的人往往有负罪感而无法融入正常生活,最后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心理干预的导入,使其能够接受自己的罪过而开始新的生活。

四、干预结果预计

(一)公交扒窃罪犯的减少。

扒窃罪犯的减少不在于公安机关抓获了多少个犯罪团伙,而在于社会为这些城市边缘人提供了多少的救助与关心,为具有潜在犯罪的人群提供了多少解决生活问题的途径,公交扒窃罪犯的减少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二)社会对于扒窃罪犯的态度转变。

在公交遇到扒窃罪犯时,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制止。对于具有犯罪可能性的高危人群,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创造途径使其的生活能走出犯罪的深渊而真正走向正规。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

注释:

陈梦婕.严惩“幕后”组织者.贵阳日报,2007.6.

马远俊著.法律社会学――源流辨析与学理应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6.

上一篇:浅析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法律制度 下一篇:非诉行政案件委托执行的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