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增设“见危不救罪”之立法建议

时间:2022-05-05 01:07:24

探析增设“见危不救罪”之立法建议

摘 要 从“彭宇事件”到“小悦悦事件”,一个又一个因“见危不救”导致救助者死亡的消息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见危不救”是否入罪的讨论也日益热烈,本文从“见危不救”与“见义勇为”的不同和“见危不救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来提出增设“见危不救罪”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见危不救 见义勇为 法定义务

中图分类号: DF611 文献标识码:A

从秦朝《睡地虎秦墓竹简》之《法律问答》中对“见危不救”的规定,到2001年刘如琦等32名代表提出在刑法中增加“见危不救罪”的提案,从“彭宇事件”的发生到“小悦悦事件”的出现,法学界对于“见危不救”是否入刑以及如果入刑该罪名应如何规定一直争论不休,本文笔者主张应在刑法中设立“见危不救罪”,并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出“见危不救罪”的立法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要探讨的是“见危不救”是否是“见义勇为”的对立面,笔者认为“见危不救”与“见危救助”、“见义勇为”与 “见义不为”是对立面,因为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危”侧重于不安全,“义”侧重于合乎道义,“勇”则暗含了行为人的救助行为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见危救助”对行为人的危险程度远不及“见义勇为”,“见义勇为”首先要求有“义”的存在即行为人对被救助者不负有特定职责,其次要求“勇为”即行为人的救助行为对其自身有现实的危险,是一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行为。与之相对应,“见危救助”首先要求有“危”的存在,其实质与“义”的要求一样,其次要求“救助”,即行为人的行为仅是一种对救助者的救助行为,不涉及行为人的救助行为会对自身产生现实的危险。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应将“见危救助”与“见义勇为”严格区分开来,即对“见危不救”的定义应当是行为人对被救助者有救助能力且对其不负有法定的特定义务或职责,对处于危险状态的被救助者实施的不会对救助者自身产生现实的危险的行为。

二、“见危不救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有救助能力但不负有法定的特定义务或职责的自然人。

首先,行为人对于被救助人所处的危险状态应当有救助能力。没有救助能力的人不仅法律即使道德上也无法苛责其做出不符合其个人能力的行为。

其次,对于法定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根据我国的法律和法学理论,共有三种:其一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其二职业上或业务上的要求;其三因自己的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对于这三种法定的特定义务,行为人必须遵守,一旦行为人能履行而故意未及时恰当的履行这些义务,就有可能因为不作为而触犯相应的刑法条文,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对于负有法定的特定义务或职责的行为人的救助行为,我们将其排除在“见危不救罪”犯罪主体之外。

2、犯罪客体:复杂客体--被救助人的生命健康权和社会管理秩序。

要构成“见危不救罪”,首先应当要求被救助者处于危险的境况;其次应当要求被救助者无自救的能力,只有符合这一点,才能使救助者的救助行为成为一种可能。当被救助者处于危险的境况且无自救能力时,若行为人不实行救助行为,则必然会导致被救助者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受到损害,侵犯其生命健康权;其次,由于见危救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若行为人不实行该行为,就会对社会道德风气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侵犯社会管理秩序。

3、犯罪主观方面:应将其定性为故意,而非过失。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不同表现为: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暗含一种积极追求或放任不管的状态,该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反行为人的主观要求,而过失犯罪中损害结果的发生是违反行为人主观要求的。因为“见危不救罪”是起源于道德上的基本要求而成为法律的,虽然有“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上升为法律” 之说,但是“法不治众”,更何况在诉讼中主观方面的举证向来存在着相当的困难,鉴于此,笔者建议将主观方面的过失排除在定罪范围之外,而只将故意纳入法律的惩处。

4、犯罪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的救助行为不会对其自身产生现实的危险。

笔者主张将“见危救助”与“见义勇为”严格区分,“见义勇为”要求行为人在救助被救助人时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显然,这非一般社会大众能够达到的道德标准,若将其作为入罪的情形,未免有些太过于苛责社会大众,故在此我们要求行为人实施的救助行为不会对其自身产生现实的危险时,行为人不采取救助行为才将其入罪。

在我国由以农业为主的熟人社会向以工商业为主的陌生人社会转型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不断的充斥在人们的耳边,善、恶、好、坏……有人说我们应当相信道德的力量,然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信奉,因此,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制约人们行为的时候,似乎将道德上升为法律,以国家公权力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然而法律毕竟不同于道德,我们在论证“见危不救罪”入刑的合理刑名解释的同时还需要论证“见危不救罪”入刑是否会造成“道德绑架”等一系列问题,但终究笔者坚信好的社会制度必将有好的法律制度,这些问题会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让法律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走向完善。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09级本科)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岚凤.“见危不救”入罪论.内蒙古大学,2010.

[3]潘新光.见危不救罪的制度经济学思考.法制与社会,2010.

上一篇: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应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论我国公共利益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