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品课的人文性

时间:2022-09-30 01:25:54

浅谈思品课的人文性

《辞海》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现象,也包括落后的、愚昧的、病态的、腐朽的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

人文性即是这些先进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符合人和人类利益与发展的价值观。

2011年新课标强调,思品课要重视四性:一是思想性,二是人文性,三是实践性,四是综合性。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人文性”要求?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以上引文是新课标对“人文性”的具体解读或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在思品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少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启示我们,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为此,思品课的成功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的细究一,在思品课中,要挖掘或重视思品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模块警语、名人典例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以生活为主线,重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传递,让学生得到人文关爱。

我的细究二,不拘泥于教材的人文素材,充分挖掘其它方面的人文资源:如优秀老师的经历体悟、文质兼美的师生作品、学校对留守孩子的关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课堂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

我的细究三,思品课不能和以往一样,只注重政治原理、政策、制度、方针和法律等知识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的做人和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政府的人文关爱,从而教会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我的细究四,《思想品德》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来设计的,“我”,即学生自己,它反映了课程教育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突出了以“人”即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的细究五,重视思品课的人文性应是重点研究的课题。“思品课作为人文科学,它不会考出面包但会让你把面包烤得更香”。它不是使你学到技术,而是完善人格,提高生活品位。“……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思品课正应该是这样一棵人文之树,一朵人文之云,一个人文之魂。”

上一篇:探讨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的管理水平 下一篇:例谈常规说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