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因子影响下普安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时间:2022-09-30 12:32:47

自然环境因子影响下普安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根据普安县的地理环境特征,选取了海拔、坡度、坡向、交通道路、水源地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自然环境因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农村居民点与各个自然环境因子的空间叠加和空间统计分析,揭示出自然环境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具体影响。为普安县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城乡增减挂钩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自然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 普安县

农村居民点是相对于城镇居民点而言,是指除城市、建制镇以外的所有居民点,是农民为了生产和生活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一个的复杂的土地利用综合体(潘其泉,2001)。农村居民点分布作为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赵哲远,1998),主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水平的影响,但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都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底,其分布必然受到各自然环境因子的制约(李旭东和张善余,2007)。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提供了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并是人们创造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无论什么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个自然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新兴研究工具(王小兵和孙久远,2012),能够通过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寻求农村居民点与自然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等高线生成的高分辨率DEM和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叠加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普安县为研究区,研究自然环境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具体影响,为今后普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城乡增减挂钩提供有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普安县位于东经104°50′—105°10′和北纬25°18′—26°10′之间,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与六枝水城接壤,南与兴义、兴仁相连,东与晴隆毗邻,西与盘县相接。县域呈不规则南北长条形,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乌蒙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全县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长冲梁子,海拔为2084.6米,最低处为北部龙吟镇石古北盘江河谷,海拔633米,相对差达1451.6米。全县土地面积145359.44公顷,辖8个镇6个乡,4个居民委员会,167个行政村,1261个村民组。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GIS软件为平台对普安县2009年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农村居民点、交通道路、水源地等数据进行提取,并利用普安县1:50000地形图生成20*20m的DEM,提取海拔高程、坡度、坡向。

将提取的普安县海拔高程、坡度、坡向、交通道路、水源地六个自然环境因子,分别进行重分类,然后将分级后的自然环境因子数据同农村居民点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各自然环境因子不同等级带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和农村居民点比例,揭示自然环境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

3.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

3.1农村居民点分布与高程的关系

根据生成的DEM,普安县最低海拔高程为640米,最高海拔高程为2100米,海拔高差达1460米。根据普安县地形特征,以100 m 间隔分带离散化,海拔1940-2100m区域作为一个分带,共得到14分带,同农村居民点图层叠加,统计出不同高程带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

表1 普安县不同海拔高程农村居民点分布

从表1可知,海拔高程在640m至1540m之间,农村居民点面积随海拔高程增加而增加;在1540m至2100m之间人口分布土地面积随海拔高程增加而递减;农村居民点面积集中分布1340m -1640m海拔高程区间,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488.40hm2,农村居民点占全县土地面积的比例为64.29%。这表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普安县的海拔高程关系密切,普安县境内地势较为平缓的区域平均海拔高程在1500m左右,而其他部分土地多则为山高峡谷地带。地势平缓的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土壤肥力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易形成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因此农村居民点分布面积大。高山和深谷区,交通可进入性低,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限制了经济发展,影响到农村居民点分布。

3.2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坡度的关系

根据普安县的地形特点将坡度分为0°-5°、5°-8°、8°-15°、15°-25°、25°-35°、>35°六个级别,与农村居民点图进行叠加,统计出不同坡度下农村居民点面积(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坡度为0°-5°、5°-8°、8°-15°、15°-25°等级之间,其中0°-5°、8°-15°坡度段土地面积最为集中,面积达1392.83 hm2,当坡度大于35°时,农村居民点分布甚少,面积仅为11.67hm2;这主要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严重,且产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更大,农村居民点分布面积小。以各坡带的农村居民点面积(y)和各坡度带的中间值作为该等级的数值的坡度值(x)进行相关分析(李旭东,2007),建立回归模型。

农村居民点面积与坡度比重指数回归模型:

表明普安县农村居民点分布和坡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平缓,农村居民点面积越大;坡度越陡,农村居民点面积越小,坡度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显著。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变的愈加细碎,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业耕作的大片成块土地变的不足,水土流失程度增加,生存环境变的恶劣,对农业耕作和人类居住造成一定难度与限制。

3.3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

坡向是重要的地貌因子,坡向的不同导致环境中光、热、水等自然条件产生差异。为了分析不同坡向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将坡向划分为八个坡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每45度划一个坡向级。又根据坡向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将坡向分为阳坡(南向、西南向、南向和东西向的各一半)、阴坡(北向、东北向、西北向和东西向的各一半)。由图2可知,不同坡向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点面积表现为东南向>南向>北向>东向>西向>西南向>西北向>东北向。在不同坡向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布上以东南向和南较多,在西北向和北向分布比例较少。从图2还可以得出阳坡居民点面积为1345.1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39%;阴坡居民点面积为1083.52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4.61%。阳坡农村居民点的面积大于阴坡农村居民点的面积。这主要是坡向直接影响光照强度,阳坡,光照充足,房屋采光性好,排水良好,会形成干燥的环境,比较适宜人类居住。阴坡,阳光照射时间短,房屋采光性差,土壤水分蒸发较小,环境比较阴湿,不太适宜人类居住(陈传康等,2004)。因此分布在阳坡上农村居民点比阴坡上的多。

上一篇: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下一篇:钱坫《论语后录》体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