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应该有点“乱”

时间:2022-09-30 11:36:09

课堂应该有点“乱”

【摘 要】 有时课堂“乱”点没关系,只要乱而有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学生以尊严,以鼓励,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以成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主体

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推行教学改革,把新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做起。没有课堂教学常规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得较多,老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提问,学生举手,获准后才能回答。而有的未获得老师的批准就脱口而出,则被视为“插嘴”往往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这应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改革就要打破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井然有序的课堂固然好,但偶尔“乱”一点也没关系,只要老师把握的好,及时控制,正确引导,做到乱而有序,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如在上《草船借箭》这一课。课前,我通过让同学们自学课文,设置疑问。在课堂上,我引入新课时,问:“课题的重点词是什么?文中写的是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大部分学生就围绕“是谁向谁借?”“借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来思考、回答。突然下面奏起了小插曲:“其实是骗箭,哪是借箭?”“对,还可以说是诱箭。”插嘴的是平时比较调皮而课堂上懒得发言的小杰和小军。真想不到,他们俩还一唱一和呢!他们这么一插嘴,既打断了我的思路,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讨论起他们的问题来。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为之一震,一个小学生居然向老师发问,敢向素材挑战?我马上意识虽然我的教学程序被打乱了,但这个问题我不能置之不理,课前准备的教案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刚才的两位同学提的很好,现在我们就请这两位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看法。”此时,他俩你看我,我看看你到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了。还是小杰有胆量,他先站起来解释:“‘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骗’箭。”这时,小军也不甘落后,连忙站起来说:“有‘借’有‘还’。为什么要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骗箭诱箭。”另一个学生马上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悉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传出。过了一会儿,我察觉到同学们都说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了总结:首先对小杰和小军的那种爱动脑筋、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了表扬,然后肯定了一些同学的回答。“同学们,‘骗箭’‘诱箭’尽管与‘借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感彩不同。课文只在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用巧妙的方法从曹军那里得到箭,若改用‘骗箭’‘诱箭’则是贬义的含义,有损诸葛亮的形象,显然是不妥的。二是蕴含的情味不同。用‘借箭’暗指出了与曹军交战时,还将如数奉还,这等有‘借’有‘还’,更显示出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且表达含蕴、幽默,耐人寻味,这当然是‘骗箭’‘诱箭’无法比拟的。”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自由讨论,热烈发言,课堂纪律也很好,特别是小杰和小军同学,比平时活跃多了。

又如,在教《少年闰土》这一课。我在讲读课文时问:“闰土是怎样一个人?”大多数同学回答闰土“聪明能干、博学丰富。”可一个同学这样插嘴说:“闰土聪明有学识,可他说话是不恰当的词语较多。”这时,我又意识到同学又有新发现,应该把这个新发现挖出来。我叫“插嘴”的那个学生回答,课文中闰土说的话有三处错误:(1)闰土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2)“走路的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3)“……许多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1)(2)中的“这里”规范用语应为“那里”。(3)中的“个”应为“只”。听他这么一说,开始一些同学目瞪口呆,觉得有道理。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辩解:“闰土不可能说错,可能是作者的笔误吧。”“作者没有笔误。《鲁迅小说》中讲,闰土是农村中的穷孩子,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谈吐中出现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话十分符合人物的个体特征。”“对。闰土受我们浙江绍兴方言的影响,他的话没有错。”……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整课堂有秩序地进行着……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既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也激发了他们专心听讲的兴趣。

其,“插嘴”的现象每节课都有,而且有时会暂时打扰课堂纪律,甚至有时让老师难堪,但毕竟插嘴的学生在思考,而且,这种“插嘴”并无恶意,只不过是儿童天真、率直的天性的一种表现而已。所以与其为了暂时的课堂距离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不如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它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所以,有时课堂“乱”点没关系,只要乱而有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学生以尊严,以鼓励,以方法,以胆量,以热情,以成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前伍. 刍议语文课堂教学[J]. 小作家选刊,2017(1).

[2] 余文森. 课堂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黛比・西尔佛. 课堂教学 一位美国老师的心得[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上一篇:从教育故事中看“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 下一篇:班主任日记:一次班级活动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