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行为研究

时间:2022-09-12 07:11:53

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行为研究

[提 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具有一致性。在探讨“教-学-评一致性”必要性的基础上,在学习目标、课堂设计、课堂评价、教学活动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教-学-评”不一致的表现以及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有效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有效教学;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余丽娟(199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原理。(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资助(YC2015-X13)

崔允t将“教-学-评一致性”定义为:在特定的课堂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三者都服务于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了学习目标而教;学生的学,是为了学习目标而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而评。简而言之,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所评即所教。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学-评一致性”能否真正地实现。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中只思考教材处理或教学方法,在教师培养或培养方案上也只是关注教什么或怎么教,忽视了学生究竟有没有学、有没有学会的问题,这种偏差从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无效,无法激活学生的认知欲望,也降低了教师的效能感。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也是推进课堂研究与改进教学实践的新视角。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当前影响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因素,进而说明追求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其次,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通过进入课堂进行实地观察,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由于研究者对英语学科有相对深入的了解,选择英语教师和英语课堂有利于深入观察。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最终确定为江西景德镇市Y中学高二的4位英语老师,以及他们的12堂英语课。观察课堂中教师行为的“教-学-评”是否一致,分析不一致的表现具体有哪一些,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进而提出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建议。

一、“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

经过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发现教师“教-学-评”并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准确、不清晰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目标开展的专业实践。在抽查教师教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大部分都是υ有的教案、参考书进行小修小补,甚至是直接按照原有的经验来上课,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把其作为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师只考虑自己要教什么,如何教给学生,要教到什么程度。例如,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部分“let students think over”“explain to students”“leading students”等表述,整个设计围绕教材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最后一部分只有练习和作业的布置,只强调了教师教,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清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目标的表述不够清晰,不合理,一致性就无法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地去更新教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活动与目标不匹配

教学目标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开展与目标相脱节。如,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讲解某章节的语法知识并完成相应练习,而课堂开展的第一步是读单词、听写单词、学生相互批改单词,整堂课已经进行到十多分钟后才开始开展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学习,而听写单词并不是这堂课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目标。这导致整堂课在进行到第二个教学目标时课堂就结束了,教师就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此外,一些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表述的水平和层次,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三)教学评价与目标相分离

教师的教学评价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学会,评价标准能够引领促进学生学习,监测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然而在对几位教师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或者课堂表现所做出的回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简单的英语口头评语,学生最终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也仅靠一张期末试卷反映出来,而在其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也难以与学习目标一致,没有给学生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反馈,缺乏形成性评价,更不用说针对反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了。教师缺少评价意识,学生无法认识自我的学习情况,因而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二、影响教师“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缺乏目标意识、评价意识

教师是影响“教-学-评一致性”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教师缺乏目标意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小,如果教师观念陈旧,则直接导致“教-学-评不一致”。一位教师是否具备了清晰的目标意识、主体性教育教学观念,是否具备改革创新意识、效益意识,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一切都影响到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其次,教师的评价意识也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与反馈等等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教学评价与“教-学-评一致性”关系密切。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低

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也与“教-学-评一致性”有很大的关系,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能否教好学生的主观知觉与信念。若教师的效能感高,则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传授任务和教学策略,若教师的效能感低,则常常不愿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去付诸实践。最后,教师的师德也是影响一致性的潜在因素,一个具有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能够以其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赢得学生的爱戴,进而影响教学是否高效。

(三)教师脱离学生的实际

首先,只有学生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习中,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无法积极、主动、有效参与,就无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可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着不同的选择和使用。如果选择不当,就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学生在智力与认知方式、动机和兴趣等方面有着差异,如果没有考虑这些方面的差距,教学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了解学生的起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若把学生的起点定得太高或太低,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需要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再决定以什么样的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此外,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也是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因素,如何使学生成为高效的学习者,就需要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三、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建议

在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实况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综合因素,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低效、无效、负效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教师综合作用的提升。

(一)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课程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这一思考上的,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与律师的辩护活动和医生的医疗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F的特点。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的形态来呈现,表现为课程与教学行为的策略理性认识方式。为此,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需要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行为能力,具有清晰的评价意识和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

(二)培育教师教育智慧

对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言,知识、能力和设备是必要条件。教育智慧是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综合的结果,也是教师长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不断探索、反思出来的心血和结晶。因此,如何培育教师教育智慧需要学校以及政策上各方面的支持,教师个人也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能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形与新问题,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优良的人文和物质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能够从良好的环境中顺利学到知识,使知识能够更好地内化成为意识和行为,通过环境的熏陶使其在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行动都得到积极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

[2]崔允t.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建构[J].上海教育,2013,(28).

[3]张菊荣.“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给课堂带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

[4]崔允t,雷浩.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

上一篇: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