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特征、内涵

时间:2022-09-30 11:12:23

新经济的特征、内涵

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首先,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在新经济中,知识(或信息)取代物质成为生产、分配和销售的主要内容,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重要性的增加意味着无形资本(即教育、研发等)的增长已超过有形资本(如建筑、运输、公路和机器等)。同时,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如研发、品牌、员工的智慧等),这是传统会计制度无法衡量的。随着知识或信息投入的增加,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或信息含量提高。其次,新经济以IT业为主导。IT产业已在美国新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美国商务部的划分,IT相关的产业分成两大类:IT生产产业(包括电脑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和服务)和IT应用产业(主要指IT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比重通常达30%或以上的产业,如电信、广播、银行、保险等)。据统计,1998年,在非农业产值中,ICT生产部门占8.2%,ICT应用部门占48.2%。IT生产部门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5年~1999年,这一部门对美国GDP增长贡献率达30%。第三,新经济以全球市场为导向。IT特别是因特网使“地球村”越来越小,使美国企业得以把经营空间真正扩大到全球。除了大的跨国公司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参与全球化,除了制造业外,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也向海外经营。美国经济对外投资和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1985年~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累计额占美国GDP比例从11%提高到24%;进出口占GDP比例从14%提高到24%以上。

肖 炼

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克林顿政府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原因。其特征表现如下:

经济全球化 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很大变化,知识流(知识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交换、知识传播、知识消费)、信息流和技术流(无形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大大超过以往的商品流和物流(有形贸易)。如果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体系,就将丧失获取知识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机会,从而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服务化 特点有二。一是资本要素组合无形化,知识创新能力在要素组合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创新作为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服务于其他变量(资本、土地、劳动力),优化其他变量,从而使生产函数的整体目标值最优。二是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经济网络化 通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使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经济交往方式、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重大变革。生产者之间的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消费者之间的网络,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网络,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网络,诸如此类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使全球经济活动的时间缩短,空间缩小,频率加快,协同性增强,效益增大。

经济轻型化 特点有三。一,产值轻型化。例如,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计算,几乎与一个世纪前相差无几,但实际产值却增长了20倍,如果以不变价格来计算,现在美国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的平均重量仅及1970年的一半。二,产业结构轻型化。由于信息技术成为一种知识产品,投入少,产出多,升级快,资源可反复使用和复制,信息作为新型产业逐步替代原材料投入多、能耗高、产出少、升级慢的重化工业。三,经济结构智能化。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科技进步的高集约度使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并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根本转变。

李长久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2000年,狭义的信息产业(包括电脑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和通讯服务等)产值已占美国GDP的8%以上。从1995年到1999年,狭义信息产业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1/3,大大高于建筑业和汽车业分别为14%的贡献率。广义的信息产业(主要指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占设备总投资30%以上的产业,如电信、广播电视、银行、保险等)产值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到1998年已达48.2%

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经济,但新经济不等于信息产业,而是包括以信息技术和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和相关产业。日本文部科学省最近公布的“技术预测调查”认为,今后30年最重要的科技领域是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保护。一些科学家预测,信息技术和产业的高峰期为70年~80年,大体上持续到2020年前后。在信息技术和产业仍处高峰期期间,美国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都在迅速发展,相关高技术产业正在形成和兴起。高技术产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日益扩大。

(二)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迈向新经济时代,物质仍是基础,人们离不开衣食住行。但是,传统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进一步缩小,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1年7月2日一期提供的数字,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已从1960年的28.7%降到17%以下,在西方大国中是最低的。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美国的资本生产率(所用单位数量资本的产出)比主要的欧洲国家高出约20%。高技术向传统工业渗透,对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将继续减少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不断降低成本,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提高。在美国,已经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在流水装配线上制造大型产品。据美国《洛杉矶时报》2000年11月19日透露,“波音747”有300万个零件,在旧装配系统需要65天生产一架飞机,波音公司计划在新的流水装配线上用20天生产一架。

(三)新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内涵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经合组织提出的量化标准是:GDP 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就是知识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997年9 月26日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发表演讲时指出:“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其实质就是知识经济。为了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美国需要采取新经济战略。”

迈向新经济时代,智力资源逐步成为核心资源。“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市场”。

陶 坚

对新经济的讨论,使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这里的“象”可以写成“×”,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而且,在我们“摸”的过程中,这个对象正在变化,每个阶段、时间点上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某个时间段上,不同的人在“摸”完之后,其结果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对新经济的提法,我看到了十几种(有人说有几十种),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全球化经济、以人为本的经济等)。这也说明,新经济或者说我们研究的这个对象内涵上非常丰富,又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有很多我们未知的方面。这使得我们在讨论时,往往不敢轻易下结论。有人写了一篇关于新经济的文章,到最后讲了这样一句话:“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可能是个机遇,也可能是个挑战,这是到目前为止惟一能够站得住脚的一个概括。”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也倾向于有“新经济”,但我们在认识过程上是不断深入、变化的。

1996年底提出新经济概念,1999年就有人写了“bye-bye,新经济”的文章。未识真面目,就要说再见,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人说新经济是昙花一现的东西?我想,各方人士在分析、讨论新经济时的动机、角度是不同的。有人满心欢喜,结果扑了空;有人的确从中得到了巨大利益,正在偷着乐呢。对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或者是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或者是行为方式,不同的经济行为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期望值、欲望的满足度都是不同的。欲望没能实现,可能就将新经济贬得一钱不值;相反,也会有人把它捧得很高。两种人各得到了什么?网络公司肯定是得了好处。

现在,对新经济的讨论很热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技术人员都有。这说明,新经济本身不只是个经济现象,它是一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现象,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经济的讨论很必要,可以作为一个前期铺垫,是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是个不能跳过的过程,否则,企业不可能将新经济的观念、方法,实际上是新的行为方式融入到管理决策中去。

李长久

按新经济的内涵衡量与比较,各国和地区间的差距甚大。发展中国家同美国的差距更大。世界80%的电脑集中在发达国家,美国50%的人使用因特网,撒哈拉以南非洲却只有0.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们,不能只参与争论新经济是否出现或存在,要为缩小贫富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尽快跟上新经济时代快车,进行一些建设性探索,多做些贡献。

上一篇:轿车交通与弱势群体 下一篇:新经济形态下不宜再分“新”、“旧”经济,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