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时间:2022-09-30 11:03:46

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针对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缺少城市学校相对现成的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的这一特点,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科学课程价值目标的追求,强调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小学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科学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长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试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自主质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态度;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66-02

1.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在实验课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的示范指导,又要做宏观的组织和调控。在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研究、归纳和创造,同时提高学生的是实验操作能力。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吗》时,可以先演示塑料袋抖风,指导学生观察具体操作方法和塑料袋的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此后,逐步做注射器、气筒打气、吹气球等试验,指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吹入气球或塑料袋内的是什么东西,空气能否占据空间?一步步引导其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当学生明白空气能占据空间之后,则可通过研究课本第78页上的水被挤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发散思维能力。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操作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创造发明的首要步骤,通过发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兴趣中、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观察力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一)从小养成对待科学事实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二)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习惯,并且养成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三)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的动向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四)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五)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探究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使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能够质疑,教师自己的提问就必须具有示范性,这样会使能模仿老师的提问方法,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处提问,刨根问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例如:教学《纸的观察》一课,可以启发性地给学生提问题,来诱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关于这张白纸,你想知道什么?这张白纸,你能观察到它是谁发明的,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它应该是透亮的,我认为它薄的地方对着光是透亮的,厚的地方不透亮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实实在在地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质疑,亲身经历。

4.实验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新实验,两者远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但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试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教学《盐到那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1混合实验中,我们曾用砂子来做实验,砂子中混有少量的粘土,致使水混,在短时间内不会沉下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往分离土壤中的沙和粘土的实验中,粘土最终会沉下去而得出沙和粘土在水中都不会化的结论。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探索能力。

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成功的教学应是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发生兴趣,激起思考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巧妙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其对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教《风》一课时,可以通过谜语导入,然后采取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刮风时有什么现象,看见的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扇子扇可以"制造"风。进而提出"想知道风是这样形成的吗"等问题,告诉学生:我们需要动手操作来解决。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是学习自然的有效途径,因此动手操作应该经常化。例如,教学《摩擦力》一课时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上,应会作说明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对比实验。此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增大摩擦力和减少摩擦力工具和用品,体会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努力实践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让实验科学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创造条件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科学探究》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

上一篇:“理看学做思”与幼儿园新任副园长行动策略 下一篇:基于学科竞赛的土木工程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