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借厨房

时间:2022-09-30 10:36:59

向世界借厨房

郑永骏品尝到了澳洲的特色饮食——袋鼠肉和鳄鱼肉。这让他无比兴奋。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食物的性味和营养成分,他经常逛当地的市场,与小贩聊植物的种植特点与营养成分。一次,他还特地来到一家橘园打工,帮农民种橘子,熟知了栽培特点和食物属性后,他总结出了当地食物最佳的烹饪方案。

有一天。郑永骏在途中遇到同样旅行的雕木头的手工艺人,他们到处拜师访友,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直接去。一段时间后,他们会离开,再去下一个地方拜师。

郑永骏被这种传统的修炼手艺方式触动,觉得自己可以用类似的方式锻炼厨艺。事实上,踏上旅程后,他发现厨师是颇受欢迎的旅伴。在路上,只要他说自己是厨师,就很容易搭到顺风车。人们也愿意留宿他,因为郑永骏会帮他们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他们只要在旁边打打下手就行。

以厨艺换免费搭车和食宿。郑永骏很享受这种旅行方式。他跟众多背包客相同的是:以能省则省为原则,不仅要游历更多的地方,还要拥有深度的旅行体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行囊里装着秘制的调料和刀具,每走到一个地方,他就想方设法走进当地人家的厨房,学到主人的独门好菜。作为交换,他也会奉上几道自己的拿手菜。他把这种做法称作“借厨房”。

通过“借厨房”。郑永骏一路走过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越南、中国。他遇见过很有经验的老厨师,对他倾囊相授;也遇见过热情的旅游同好,和他一起寻访美食。

为了学习如何灌制腊肠,他曾千里跋涉,来到广西的一个小山村。制作腊肠的老师傅告诉他,腊肠虽然普通,但想要做得好吃,不仅材料要精挑细选,对刀工、填装、风干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用细致的刀工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均匀切碎,灌进最新鲜的肠衣,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调味。

类似这样看似简单的食物,制作过程都是很严格的,“错一点点都会影响口感”,这个远道而来的小伙子深有感触。几年来,他在老挝学会了竹简菜,在越南海边亲自下海捞过扇贝和龙虾,在品尝过酥油茶和牦牛肉干,还亲眼看过天葬……

不过,不是每一次“借厨房”都能如愿以偿,尤其在向厨师同行提出学厨的请求时,接连被拒也是常有的事。作为同行。郑永骏对此表示非常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通过仔细品尝这些厨师的菜品,然后自己揣摩制作手法。

在最当好的季节。到最盛放的产地,从街边市集到田间地头,不仅去挖掘食材的原味记忆,更要寻找平凡食物背后的有趣细节和故事。郑永骏的这种旅行理念受到旅游卫视《行者》栏目制片人的赞赏,在一次偶遇之后,他获得了主持《谁借我厨房》的机会。自节目播出以来,郑永骏有了不少粉丝,网友留言说:“看你主持《谁借我厨房》,我感到整个大自然都是你的!”

2012年在北京,郑永骏圆了自己开餐厅的梦。每次旅行回来,郑永骏就把沿途学会的美食放人菜单。于是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就集中在了这家百十平方米的餐厅中,中国的、外国的,各个肤色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再加上餐厅共有四个房间,郑永骏便把第一间餐厅命名为“肆角餐吧”。正如当初Susur Lee大厨对他的建议一样。经过这么多年的借厨学艺,加之吸收、融合、创新。郑永骏创造出了蕴含多元文化的美食佳肴。

目前,除了做节目,开餐厅,郑永骏一直在和几个朋友计划拍一部美食纪录片,沿着三条丝绸之路的路线,从中国到意大利,拍下一路的饮食变化,试着追溯意大利面、比萨等食物的起源,找寻中意两国美食之间的联系。

14岁拿起菜刀,一路行走提高厨艺,借过158个厨房,拜访过96位师傅。郑永骏一边经营自己的餐厅,一边继续着“借厨房”的游历生活。

梦想之花,从他迈开步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绽放。

选自《莫愁·天下男人》

图/小鱼

上一篇: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梦想 下一篇:现代产业擎起江苏发展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