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隐性采访

时间:2022-09-30 10:15:54

一次失败的隐性采访

女记者假扮孕妇,看车上坐“老幼病残”专座的乘客的反应,这种行为究竟是否恰当?笔者以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记者的角度来看,类似这种采访方式――即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调查某种新闻现象,乔装打扮或扮演角色以接近被采访者,在实际的新闻实践,尤其是电视新闻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并不鲜见。

就南京电视台城市频道记者的这次采访而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采取的调查方法值得商榷。记者假扮孕妇本身,笔者认为符合隐性采访(暗访)的要义――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广播电视辞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声音、画面是必备要素,要想知道孕妇来了乘客是否让座,无非要么找个孕妇来体验,要么记者假扮孕妇。而找个孕妇来做调查节目,由于是暗访,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需要承担一定风险,对孕妇及胎儿安全构成一定威胁,肯做志愿者配合节目调查的孕妇可想而知少之又少;那么,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记者本人真的恰好怀孕了或同事有怀孕的,而这个概率貌似也并不高。因此,笔者认为,记者假扮孕妇,实为无奈之举。

但这并不是说,这名假扮孕妇的记者采访方法就完全没有问题,既然是隐性采访,身份暴露十有八九采访就失败了,这名同行不仅身份暴露并引起了车厢内其他乘客对此次采访的反感,是需要反思的。

拍摄记者采访过程的市民,拍摄的初衷可能是猎奇,当他看到了电视台记者原来是这样在采访的,觉得有料要爆进而上传网络,其实无可厚非。

反观整个事件,说明隐性采访(即暗访)是需要功力的:倘若记者假扮下井矿工进入黑煤窑或者以某种身份进入某毒枭团伙卧底,身份暴露了,估计就性命堪忧了!在本次事件中,“狩猎新闻”似乎是针对记者假扮孕妇这一采访时间的揶揄和调侃,实际上这是一次隐性采访。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次失败的隐性采访。

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公开透明,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信息记录者。不仅是记者,人人都是被监督的对象,记者的采访过程、采访手段同样受到监督再正常不过。笔者认为,这必将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这就对记者的采访方式、方法提出厂更高的要求。比如,你不能拿着连水果摊大妈都能认出的老式“偷拍机”去暗访,那明显是置自己和同事于水火,达不到采访目的不说,还有可能遭遇危险。

此外,媒体人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样至关重要,在合法合规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切不可挑战大众的道德底线。

上一篇:农牧区留守女性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下一篇:道路桥梁工程预应力体外索施工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