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参选的本质

时间:2022-09-30 10:09:12

江西新余“独立参选人”刘萍参选最后遇阻,出师不利,这一结局让很多对独立参选有所期待的人失望。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是公民遵循法治参与政治的必要过程。对于缺乏民主传承的国人来说,民主需要训练;对于未来中国来说,民主本身亦是一个训练过程。不管怎么说,独立参选迈出了步子。正如刘萍所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胜了。”

这些年来,公民权利日益勃兴,公民社会被广泛认同。而与“公民”同等重要的“选民”,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公民刘萍则以其行动鲜活地诠释了“选民”精神。

刘萍的参选经历不仅给我们开启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示范,也让我们看到了独立参选的现实困难。

对于当地选举办公室官员称她的推荐人不符合法定人数,倒不妨看做一个好的信号――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官员愿意讲法,正中公民下怀。

在诸多社会冲突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场景是:维权的公民手持宪法和法律,而官员则以上级指示为抗辩。“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口头(领导意志)”,这一潜规则常令公民维权举步维艰。

官方愿意依法行事,这就有了化解冲突的共同基础。公权力为法所治,也正是法治的要义所在。

尽管在刘萍推荐人数的具体事实上,双方仍有分歧。但这一事件给所有的独立参选人提了一个醒,即在递交选民推荐材料时,一定要核实推荐人及其数额是否合乎法律要求(比如推荐人是否属于本选区)。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具有客观性,较易判断,因为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要件而被剥夺资格,太过可惜。

2010年8月,杭州下城区几位市民曾发起了一次有64人联名的罢免人大代表案。经下城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后,给出的回复是:罢免申请的提出者并非本选区选民,且联合署名的64人中属于本选区的公民未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要求50人。此事的一个启示是,公民参政亟须社会支持,尤其是需要法律支持。

刘萍参选的整个过程中,以于建嵘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微博达人,在网上发起了“愿为刘萍助选”的呼吁。这些网上助选行动,对于参选者的精神鼓励无疑是巨大的。但对于正在学步阶段的公民独立参选,这还不够。

以刘萍独立参选和杭州罢免案为例,若有通晓选举程序的律师把关,这些可贵的公民行动至少不会输在形式要件上。

当然,公民的政治参与屡屡受挫,并不仅仅是因为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缺失,也在于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害怕民主,甚至担心非其认可的“代表”会不好“掌控”。由于不知何来的对独立参选人的恐惧心理,即便独立参选人走完了所有的法律程序,也合乎所有的形式要件,有关方面仍会提出种种理由,阻碍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以至于出现“你和他讲民主,他和你讲法律;你和他讲法律,他和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和你讲流氓”。

新余方面指责刘萍“不具备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便与此相类,其理由是刘萍曾多次“鼓动或参与非正常上访”,言下之意,刘萍上访违法,因此不具备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资格。

这种将上访视同违法,将上访权与被选举权对立起来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断裂。上访权可归属于公民的“控告、申诉权”,属于宪法性权利,且为国务院“条例”所明确保护。作为权利的上访,何来“非正常”之说?倒是新余市袁河公安分局以上访为由将刘萍拘留十日,涉嫌。

更何况,依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非当事人因触犯刑律,已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看守所或监狱,亦会为在押人员特别举行选举程序,帮助在押人员实现其政治权利。

刘萍作为本选区公民,并未触犯刑律,“选举办公室”岂能凭着对上访的歪曲理解,而剥夺一位公民的政治权利?这才是公开的违法。

其实,公民之所以上访,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地缺乏可疏通的管道。包括独立参选的公民政治参与,恰可弥补地方政府在救济途径和疏通管道上的缺陷。多次带头维权的刘萍,有参与政治、维护权益、捍卫法律的热情与勇气,这是作为一个人大代表最基本的要求。地方官员应该乐见并呵护这种公民参政的热情。

相信一个经历了上访的人大代表,在疏导上访、传递民情、反馈民意上,有着官员代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

这才是更长远的维稳之策。理顺这种关系,更是官员民主训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者为海南大学副教授

上一篇:比亚迪的“新故事” 下一篇:刘萍参选遇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