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2-09-30 08:39:0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将课堂提问贯穿于数学课堂,不仅符合数学学科固有的特点,还对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具有重大意义.总的来说,课堂提问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此外,还能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注意力,跟上教师讲课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建立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目的,也是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

当然,课堂提问并非是易事,其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在笔者看来,提问教学的关键便在于“提问”二字,教师在授课前应该精心备课,充分研读授课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层次水平来设置相应的问题,并预设好各教学环节中的引领性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总是富有个性且与正确答案有一定偏差的.因此,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或者临时生成的新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根据学生水平层次设置相应问题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应当贯穿于整个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能够引导学生由浅显到深地学习,同时还能够在问题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在问题中逐步掌握所授内容和知识.教师要达到课堂提问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当充分思考学生对哪些知识点不够了解,对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强化讲解,对哪些知识点是需要重点启发,学生在课堂上会怎样回答、提出什么样的新问题等.另外,教师尤为需要注意的是,班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不平衡的,其层次水平不一,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前所要充分准备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所设置的问题应当有深有浅,要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还要遵循认识的规律.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著地探索.例如,提出“2的25次方是几位数?”的问题之后,学生不怎么感兴趣,教师可换一种提法:“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一小时传给不知道此消息的另两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吗?”教师这样提问,学生马上就有了解决此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起先,谁都认为这是办不到的事,但经过认真运算,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这样发问最能让学生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受到思想教育.

三、把握提问时机,努力提高提问效率

实践证明,提问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启发性,有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思维能力等作用.课堂提问有其固有的限制.如在不同的课堂情境、授课进度、教学阶段,提问所取得的作用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取得反效果.由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寻找适合的切入点.通常,授课前的提问是为了使学生温习上个课时所讲内容或是引出新课内容,为讲授新知识做过渡.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抓住新知识点,所适合提问的时机为课堂导入时;指导学生有条理、系统地梳理知识点,所选择的时机为课堂小结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补充教学,所选择的时机最好为课堂即将结束时.提问的时机应多选择在语言材料引入,知识信息集中,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生稍有疲惫,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时等.

四、明确课堂提问目的,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即是随堂问或者是满堂问.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课堂提问的实质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根据实践可知,课堂提问的目的有其明确性,符合教学规律和理论.1.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隶属关系,完善认知方法;2.设置提问情境,启发、引导并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4.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6.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若教师要使课堂提问发挥其功效,就应当时刻注意问题的设计.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时,一般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要符合数学学科其固有的认知规律,也即是知识的科学性.在进行提问设计时,首要是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各知识点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难易程度,理清知识点横、纵向的联系,初步勾勒出所授内容的知识网络和链条,进而抓住授课内容的中心知识点,并围绕这一中心点,设置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问题.二是课堂提问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度,做到循序渐进,遵循认知规律,要由直观表象到具体形象,由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有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

实践表明,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上一篇:架起生活与数学间的桥梁 下一篇: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