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

时间:2022-09-30 08:05:11

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

【摘要】张怀瓘作为盛唐书论家的代表,其书法理论著作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具儒释道交融的文化审美特性,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以此为参照,将张怀瓘书论并置于书法发展史、书法批评史、书法美学史的纵向坐标上,在与前后众多书家的比较中寻找他对中国美学“意象”、“意境”论的突破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张怀瓘;文化美学;象;融合

一、以象喻书

以象喻书是意象论的主要内容。张怀瓘在前人喻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他的意象论,主要表现为:

1、以自然意象为喻。《书断》云:“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叶交;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庥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峰之石……”其中的波浪、枝叶、泉水、树木、茧丝、山峰之石都是自然物象,类似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又如:“至于行草兴合,如孤峰四绝,迥出天外……或大鹏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察其所由,则意逸乎笔,未见其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

2、以动物意象为喻。张怀瓘评草书之祖“史游创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通过飞鸾与野兽的搏斗比喻史游草书的姿态变化与特色。他在《书断中》还以马喻书:“尝慕小王,善于草书。譬之于马,则肉翅已就,兰筋初生。畜怒而驰,日可千里。洸洸赳赳,实亦武哉。”

3、以人物形象喻书。如《书断下》中:“裴行俭,河东人。官至兵部尚书。工草、行及章草,并入能。有若搢绅之士,其貌伟然,华衮金章,从容省闼。”从这些论述中可看出张怀瓘对象喻的重视,这也是对魏晋时人物品藻之风的继承与发展。如果说蔡邕的“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在许慎“象形论”及崔瑗“观其法象”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那么张怀瓘则把蔡邕的理论更清晰化了。

音与相的命题是意象论的特色。《书议》云:“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显然,“无声之音”源于《老子》的“大音希声”,指的是书法里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它“既要表现书法所特有的韵律感,诸如轻重、强弱、快慢、长短等,又要暗示某种自然与人的生命迹象,并直接同人的个性、情感、人生境界和生存语境构成内在的联系,表现出书人合一的生命之本真;每一种节奏的变化都将成为一种有意味的、人与自然相对应的情感符号或生命意蕴”。“无形之相”亦源于《老子》的“无物之象”,是由书法的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形意感。不同的是,老子所言对象是“道”,道无形而书法有形,张怀瓘要表达的意思是书法的本质不在于形而在于神。此句中的“音与相”是一种“虚像”,就艺术品自身来讲却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实存的“音”和“相”。他把艺术形象与现实结合起来,站在艺术哲学的高度去揭示书法美学的本质特征。书法的妙探于物不应是“依类象形”式的造型模仿,而是总体精神上的汲取,即“合而裁成”。即“书法效法的是自然万象的‘势’、‘气’、‘神’,把它们融于书,合而裁之,会而通之,因而与自然万象的精神、意味、气势、形式……存在着某种契合关系”。艺术创造的“音”和“相”没有现实相对应的“声”与“形”。张怀瓘让“虚像”在现实中找到了根,他说“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叙而论之。夫草木各务生气,不可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书议》)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除了能被视听直接感知的“面目”与“表”之外,还有一个作为根本的“意”与“理”的存在,且非“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瓘遂将“玄妙之意”和“幽深之理”命之为“生气”或“神彩”,认为这才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表现内容。因此张氏意象论较之蔡邕的意象论更为具体与深刻。

二、独创性与神秘性是意象论的特征

意象论的特征是独创性与神秘性。首先,张怀瓘注重意象的独创性。“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是。”(《评书药石论》)意象在文字创作中和书法生发演变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自然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物象,这种说法已被人们达成共识。那么书法意象也是同理,必然唯一、独创。一贯将“独创”置于首位的张怀瓘自然更看重“与众异者”。其次,书法意象具有神秘性。张怀瓘在谈到草书意象时说:“或烟收雾合……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这是因为书法意象的抽象性其本质是感性的,给书家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与创作领域,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很难言说。“这种意象抽象性本身模糊、破碎、残缺,很难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因而也是玄妙与神秘的。霍尔特曾对这种神秘性概括道:“意象是对感觉或知觉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再现……它包括记忆意象和想象意象,或许还包括视觉、听觉或其他感觉到的意象,甚至还会包括纯粹的语言意象。”

上一篇:探究数学实验教学 推进新课程改革 下一篇:浅析张怀瓘道家美学的理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