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山西的息讼会

时间:2022-09-30 07:55:18

摘 要:民国时期,阎锡山在山西自治中实施村政。息讼会是一个村政过程中解决纠纷问题的重要机制。定分止争,实现无讼。山西息讼会的产生、实施、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代纠纷解决机制的改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 村政 山西 息讼会

山西的息讼会产生缘由来自民国时期村政的实施。为了解决民生之苦和实现三民主义,减少争讼、改变生活成为当时两大重要问题。 阎百川总司令论山西民众苦难和论山西县村闾鄰长对实行村政作用的两道手谕成为了村政在山西落实的开始。阎锡山在治理山西的时间里心系桑梓,无时无刻不把这两件大事放在心上。民国九年至十四年间国内各省均提倡进行自治,但却效果甚微。只有山西认认真真的在办理村政,且收到了村政的效果,赢了一个自治模范的名称。

一、息讼会的由来

民国八年,晋省实施村政。目的是把政治放在民间,使人民心理上直接加入政治。村政的实现,用阎锡山的话讲就是要"做好人,有饭吃"。阎公深知国之富强必须靠人民的力量,而非空洞不着实际的政治所能及。人民的苦难不解,无以至国家之富强。所以阎公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县知事要教育百姓"做好人,有饭吃"。此举正所谓执简驱烦、政无歧路的好办法。而"村村无讼,家家有余"的目标,就是对"做好人,有饭吃"最好的考证。只要实现这两者,民众苦难就会得到很大清除。

"村村无讼,家家有余"目标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它恰恰是反映了当时"村村有讼,家家无余"的现实。阎锡山是一个积极办事的人,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他解决民生之苦、有所作为的心理。为践行村政,阎公还作成"村村无讼,家家有余"计划书。"村村无讼"的计划有四件事。一是提倡村仁化、二是维持村公道、三是整顿息讼会、四是消除讼多原因。其中在维持村公道一项中计划,如要维持村公道则需有公正评判和有力制裁作为保障。村民会议、村公所、息讼会、村监察委员会等,这些都是主张公道之所,应时刻把公道放在首位。这为之后寻求解决纠纷的途径,以及息讼会的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二、息讼会的产生

面对多讼问题,阎公认为争讼不好处甚多,告诫人民"一辈官词十倍仇,不要被劣绅土棍挑拨"。之所以有争讼的事实存在,是因为村中没有公证人排解的原因。于是在各村设立息讼会,纯属便人民、厚风俗之举。对于实现村政目标之一的"村村无讼"来讲,息讼会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

息讼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它是以主张公道、调解争执、消灭诉讼为目的自治机关,这个概念里面包含着息讼会的目的和任务。息讼会的一切设置和构建都是围绕着这样的宗旨进行,完全由村民自治,没有上下级别划分。民众如果对息讼会的处理不服,可以径行诉讼,不受其他人的干涉。息讼会就是为了宣扬公道,调解纷争,减少民众的讼累。

1927年8月18日,山西公布了《修订息讼会简章》,其中对息讼会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法律上的规定。息讼会的设置是以编村为单位,每百户为一编村。不足的可联合为一编村。联合编村中,户数多者为主村,其他为附村。所以在简章中有规定编村、附村都得设立息讼会。公断员有村民选举五人至七人,公断员再互推一人为会长。会长除负召集人员公断的职责外,与其他公断员相比,并无特殊权限。息讼会的权限有哪些,这也是必须明确的。在息讼会简章中规定凡命案外,且有当事人申请的纠纷,均可以由息讼会来解决。息讼会的公断结果没有强制力,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直接,前的公断程序完全无效。 阎锡山说:"息讼会办法,只有公公道道为人调和事的权柄,没有强制人的权柄。"这就是对息讼会权限最好的描述。另外,简章中还规定了息讼会的公断程序、公断员的选任标准等内容。阎总司令常说:"息讼会的好处很多,最要紧的就是不花钱、不费事、不劳心、不伤和气,冤枉不了人。办好了真可达到'村村无讼'了。"

三、息讼会的实践

息讼会在实践中效果如何呢?"村村无讼"实属息讼会的预期效果,同时也是村政的目标之一,但预期效果的实现必定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邢振基于《山西村政之近况》一文中描述到"晋省办理村政六载有余,已由发展民权,除莠安良,进而为化息讼争,充实民生之坦途。"山西省在村政方面取得的成绩为其他省份树立了模范,常有考察人员来山西调查学习。以息讼会为例,在实施效果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从基层农民入手,询问息讼会的贯彻实效。茹春浦在其《山西村治之实地调查》中写道,"经向各村长副及村民询问,均谓息讼会办理确有成效。村民均感受其利,各村民事案件逐年减少。"在其调查的古城村及某村长称该村十余年来无一件民事诉讼。只有一个村长讲过公断员有时会因为事务所迫不免有偏袒一方的处断。可见实践中是有可喜之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在实施"村村无讼"的过程中,也存在因贯彻不力,而需要颁发督促指令的情况。指令中大多是省政府责令各县长官督办,否则将予以惩处的内容。这一方面体现了山西省督办村政的积极性,即省政府会及时根据考察结果督促指令来保障村政的进行。但另一方面也为各县避免受惩处,注重形式埋下隐患。此外,在统计处副处长王镜澄的《呈阎总司令村村无讼家家有余意见书》中可以发现,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息讼会不能解决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评判人员无法律常识,所有判断多违法例。一经官厅审理,便即原判。二是,评判人员意存偏袒。只图含糊卸责,使当事之人不得要领。三是,评判人员望轻资浅,不足以引起当事人信仰之心。"这些也成为制约息讼会功能发挥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四、息讼会的价值

中国传统的息讼、无讼观,与现代法治虽有些许相悖。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息讼会就是一个典型。笔者认为,息讼、无讼并非剥夺诉权,只是实现社会安定、解决民众苦难的方法之一。特定历史条件制约下,如此计划无可厚非。息讼会从其产生到实践,体现出了长处也暴露出了缺陷。例如,公断者如何来确定,如何来避免利害冲突,如何来避免强制息讼,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反过来讲,它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以及让人们积极参与到纠纷解决程序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因为现代法治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保障民众能够民主参与。让民众参与政治,让人民参与到自我权利的处分,符合历史的趋势,符合法治的发展。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心是纠纷的根源因素。纠纷需要从民众、息讼会、县知事三者入手才能断了讼根,也就是需从民间、社会、官方三方面下功夫。阎锡山也说过,息讼会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捷径。这些措施和解决纠纷的方法对现在社会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猛:《略论"山西村治"中的息讼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李德芳:《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胡旭晟,夏新华:《中国调解传统研究──一种文化的透视》[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胡志斌,欧元雕:《论中国传统调解制度及其保护权利的局限性》[J],《皖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作者简介:白永峰,男,汉,1984年4月生,河南辉县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从事法律史研究。

上一篇:创建良好的高职英语学习语言环境策略浅析 下一篇:以介绍购买用于吸食的为目的的居间行为应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