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体服务业集聚现象

时间:2022-09-30 07:48:09

浅议实体服务业集聚现象

[摘要]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一种集聚营销现象:在一条商业步行街上有许多售卖相似产品或提供相似服务的店铺。从表面来看,这种服务业店面的临近布局必然会导致各商家之间惨烈的价格和市场份额竞争,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这样的集聚区却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图运用经济理论来揭示隐藏在这种集聚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凸显出集聚所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服务业 集聚 浏览成本

一、理论基础

最原始的空间集聚模型应当是勒纳和辛格(Lerner,A,.and Singer,H.W.(1973))对两个人在海滩上卖冰淇凌的问题的研究:两个商人以同样的价格在一条海岸线上出售同样的冰淇凌,他们通过竞争区位来争取在这一线性区域内活动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商人那里购买冰淇淋。这样消费者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商人市场区域的长度就可以用来表示其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个博弈的唯一均衡就是两个商人都将企业布局到市场的中心,而不考虑运输成本函数的特征。而当这一博弈的参与者增大到三个或者更多,再考虑到产品的异质性时,结论将复杂很多。之后学界都倾向于研究有实际物质产出和牵扯到很大运输费用的工厂的布局问题。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的集聚模型(简称D-S模型),在该模型中,消费者喜欢多样化的消费,而生产者由于产品生产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为了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由此,该模型的逻辑结论是,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的解决空间增大。之后的研究则更加抽象化和模型化,建立了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等,但这些都是大的区域背景下大企业的布局问题。

二、集聚模式所带来的好处

一种经济布局方式能够长久的保存和延续,并且有越来越旺盛的趋势,在经济生活背后必有支持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它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维持自身存在的理由。

1.集聚模式是一种淘汰和选择机制:一个企业加入到集聚体之后,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得到比在孤立区多的市场份额,但这是以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保证的产品为前提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经营,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大市场中很快就被凸显出来:一家门可罗雀,一家人满为患,质量不好的自然会被市场的选择机制所淘汰。这样,一进一出,这个市场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总是保持在动态的均衡当中,留下的都是精华,从而使整个集聚区的吸引力大。

2.集聚模式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长尾重构,各个企业会更加明确其面对的消费群体,从而在一方面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这样集聚区的各企业就相当于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各自面临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依据古典的空间经济学模型,最终决定空间长期均衡的力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接近性所带来的优势,这种力量导致企业的集聚;另一种是由于集聚必然加剧彼此之间的竞争,这种力量使企业倾向于相互分散。当各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开始注重抢占某个细分市场时,产品便产生了异质性,由集聚所带来的分散的力量必然相应减弱,从而维持了集聚经济的长久存在,甚至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更加凸显出某企业在这个集聚体内的垄断地位。

3.细分市场创新了企业提价的方式,避免了盲目调价的菜单成本,提供了企业的提价策略:新凯恩斯主义的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厂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择价格,是价格的决定者,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的价格,所以价格具有粘性。

企业也非常在乎老顾客的到来,他们成为熟人之后有可能通过给朋友介绍等方式带来更多的顾客,另一方面也是对理发店服务质量的一种信任。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企业调价的菜单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当企业布局于一个集聚市场时,由于每个企业的产品分属于一个细分市场,这样便出现了现实市场的“分档次定价”现象。在理发店中,一种服务会由于所用的药水不同、选择的理发师级别不同、服务过程中所受的待遇不同便会出现两种悬殊很大的价格,当一个档次出现明显的劣势,且消费者对该服务的期望很高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较高的档次,支付较高的价格。由此,由于集聚效应产生的市场细分,又由市场细分产生的分档次定价共同创新了企业传统的调价模式,使消费者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企业的调价策略。

4.集聚区促进了熟练劳动的形成,使劳资之间形成一种“隐形契约”:亚当斯密在很久以前的分工理论中就论述了劳动熟练程度的形成对生产力增进的影响。马歇尔(Marshall,A.1920)在解释空间集聚与收益递增现象之间的关系时也提出了集聚经济体有更大的知识的溢出、更有利于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集聚体与本地市场前后向之间的联系也会加大。熟练劳动形成之后,带来的好处其实不光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它还会加固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流动(labor mobility)的评价是比较肯定的。劳动力流动使劳工从低阶工作移往高阶工作,因此,亚当.斯密谴责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Smith,1776);多伦格与皮奥雷(Doeringer and Piore 1971)曾经论及:在给定转业成本的条件下,劳资双方“长时性合约”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制度论者还表示长时性雇聘合约可以发展良好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高流动率只有在年轻人“工作逛街采购”期才被视为理所当然。依据制度经济学家的论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当某个工人精专于某种特殊的劳动时,他就不再是一个在劳动力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劳动者了。当他跳槽时,他所掌握的技术(特别是服务业的服务技术)在一家新企业里被衡量和评价将会耗费更多的成本,他本人被新群体、新顾客接纳所需要的时间也会随之延长。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熟练技术的员工总是选择为一家企业效忠,尽量不要跳槽,在劳资双方就相当于签订了一份“隐性契约”,从而形成一种无约束力的承诺。

参考文献:

[1] Lerner,A,.and Singer,H.W.(1973).Some notes on duopoly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5.

[2] Dixit,A. K. and Stiglitz,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7(67):297-308.

[3] Mcmillan,J,and Rothschild,M.(1994).Handbook of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Volume 2.Amsterdam North-Holland.

[4][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科斯.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位与区域增长[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上一篇:老字号企业的品牌定位分析 下一篇:现行评标方法的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