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时间:2022-09-30 05:55:17

在音乐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本文阐述了在音乐教育中要增强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其个性资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 创造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音乐用极富有想象力的旋律,优秀的和声织体及诱人深思的复调等手段,使欣赏者的思维随之一起奔放。在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敏捷、活跃的,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因此音乐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教育学生的活动是一种双边的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要有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刚开始与学生接触时,我发现他们的表现欲和好胜心都比较强,对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而对课本的歌曲漠不关心。在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我首先尊重学生们的看法,认同某些流行音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并发挥了自己演唱方面的特长,模仿演唱了几位不同风格的歌星的作品。一下子就使他们对我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三节音乐课中,我给学生播放了他们自认为最时尚,最有个性的《江南STALY》。刚开始还有不少学生跟着唱,不一会儿就有人按奈不住大喊了一声“STOP”。我看时机已到,便改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该曲优美的旋律、深远的意境就象给久旱的干田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甘泉,一下子就把学生们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我因势利导,向他们讲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传说及外国专家是如何推崇这部作品并把它送上了宇宙太空的真实故事。

经过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反差,使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高雅音乐的魅力,明白了流行音乐只不过是音乐海洋中微小的一朵浪花。在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信任之后,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时教师则应该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闪光的机会。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应想在学生的前面,但不要过早的批评,过多的限制。应以学生的质疑作为突破口,捕捉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并及时给予肯定。我在讲交响乐队的排列示意图时,分别请男女生各队派一名代表上台设计自己的排列。当时男孩子的排列比较接近课本的样扳,而女孩子的排列却显得有点奇葩,她把指挥的位置放在乐队的正中央,把小提琴手放到了指挥的身后。我当时并没有马上做出评判,而是询问她为什么这样排列?把指挥放在了乐队的中央,指挥乐队时指挥家不是要前后左右不停地飞舞了吗?可是那孩子却得意的回答道:“是呀!这样指挥不是更精彩嘛!以后我的乐队还可以是旋转的,要是我舞累了,可以让他们围着我转。”听完了她的解释,我不禁为她丰富的想象力而感到欣喜。然后再发散学生们的思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自己设计的乐队排列。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所以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

三、创设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的音乐教学莫过于师唱生模,其结果总是缺少感情的亲和力,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因此,应该改变生硬的教歌方法,代之以唱、跳、演、玩融为一堂的新的教学模式。把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整体学习等多种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直到学会。

如上《祝你快乐》一课,我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生动有趣的竞赛活动,使学生们自始至终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勇敢地参与。在导入新课中,我采用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对歌”形式进行“快乐”歌曲的演唱竞赛。这样,学生们不仅获得了一次艺术实践机会,还自己总结出了表现快乐的歌曲在情绪上的共同点。紧接下来的视谱、分析歌词、分析曲式结构等教学内容,都是在一连串紧张激烈的抢答必答的竞赛游戏中进行的。激烈的竞赛,使学生们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思维更加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了策划和导演的作用,学生扮演着不同角色,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由于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形式新颖,竞争性强,趣味性浓,所以无需教师刻意的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已经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创新求索,才能不断完善。教育不仅创造着自身的未来,而且孕育着未来世界的创造者――他必须具备适应时展的各种知识的综合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音乐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使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薛瑞英.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全面发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2]张丹.谈美育对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行的导向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3]李恩惠.联觉在音乐欣赏中的正负效应剖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4]李惠敏.高师音乐的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03).

[5]马小茹,齐淑芳.合理应用多教学媒体进行目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上一篇:借助器乐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趣味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