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2-09-30 04:15:02

CT在脑梗死诊断上的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8例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 结果 28例患者经CT检查出特异表现者25例,主要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脑部出现豆状核、脑沟消失,这些表现在6 h后都可显示。 结论 CT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提高确诊率。

[关键词] 脑梗死;CT诊断;血管闭塞;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38-02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闭塞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常见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等原因所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也可见于血栓、气体和脂肪栓子等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引起的脑栓塞,偶尔可见于颅内感染、糖尿病、胶原病、血液病和过敏性疾病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8例,对患者CT表现作分析。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8~68岁,发病时间为2~22 h。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口角歪斜、偏瘫、语音不清楚,丧失意识、大小便失禁等。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1600C型CT全身扫描仪,层厚、层距均为10 mm,矩阵为512×512,一共9个层面,小病灶大小为0.2~1.4 cm小椭圆形和小圆形低密度病灶。

1.3 CT表现

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患者24 h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 d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 d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的较小梗死灶。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中,在第1次CT检查中未出现异常20例,其他8例分别提示和确诊为脑梗死。第1次CT检查未出现异常患者,2 h后在CT图像上发现异象。患者在24~72 h后复查,均有明显的脑梗死病灶。患者主要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脑部出现豆状核、脑沟消失,这些表现在6 h后都可显示。

3 讨论

3.1 脑梗死的病理

常发生脑梗死的供血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或栓子、血管炎等改变。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包括:(1)超早期(1~6 h),病变区脑组织常无明显改变,可见部分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泡化;(2)急性期(6~24 h),缺血区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性改变;(3)坏死期(24~48 h):脑组织明显水肿,可见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破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4)软化期(3天~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5)恢复期(3~4周),液化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清除,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增生,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中风囊,此期可持续数月至2年。上述病理改变称为白色梗死,如梗死区继发出血称为红色梗死(出血性梗死)[2]。急性梗死病灶由中央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后者由于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细胞,如能在短时间内(3~6 h内)恢复其血流,该区的脑组织损伤是可逆的,是临床实施超早期急性溶栓的病理学基础[3]。

3.2 脑梗死的CT检查

CT检查:发病24~48 h后梗死区可出现低密度灶。早期检查可排除脑出血,因此发病后应尽快进行CT检查。但头颅CT对脑干、小脑病灶和较小梗死灶分辨率较差[4]。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发病2小时内显示缺血病变[5]。DSA检查:可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或血管畸形等,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另外,MRA、CTA也可显示血管病变,并且无创,有条件时亦可选择应用[6]。

CT扫描诊断脑梗死的特点是直接显示梗死在脑内的部位和范围,早期鉴别出血和梗死。借助CT临床医师可诊断腔隙性梗死、多发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分水岭梗死、脑干梗死和小脑梗死。脑梗死诊断不明确的,或处于等密度期者应作造影增强CT扫描。在病程2~3周作增强扫描效果最佳。脑梗死病灶的增强影多数呈脑回状,少数可呈斑片状。脑皮质和脑白质均能被增强。

3.3 加强随访观察

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首次CT检查时,有些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明显,但是在做第1次CT检查时却往往获不到有效的诊断意见[7];这是由于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处于病理成像过程中,很难给予确认诊断,仅1次CT检查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病理演变过程。因此,CT对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不大,应行MRI弥散加权扫描。病情突然加重时应行CT复查,明确有无梗死后出血即出血性脑梗死,以指导治疗。急性期病死率为5%~15%,轻者预后较好。意识障碍较重,并有脑干损害或严重肺部感染者预后较差,存活者中均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8]。本组28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阅片后未见异常;对于典型症状的患者,在第1次CT检查中未出现异常的,应在24 h后复查,确定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颖冬. 无症状脑梗塞的CT及MRI表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 21 (11):646-647.

[2] 徐建国,曹治. C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诊断的初步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5(2):112-114.

[3] 马青峰,贾建平.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5(2):19-21.

[4] 叶尔努尔.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J]. 新疆医学,2008,9(3):124-126.

[5] 吴恩惠,白人驹. 影像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6-167.

[6] 曹丹庆,蔡祖龙. 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08.

[7] 张顺开,潘光强,易兴阳.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与CT分析[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1):50-51.

[8] 李果珍. 临床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1.

(收稿日期:2012-04-23 本文编辑:陈 俊)

上一篇:血清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