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30 03:35:14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竞争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能加快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大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2000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000年高新技术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307.98亿元,工业总产值244.5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出口创汇6210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为河南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但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上还不强大,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二、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技术人才匮乏。高技术人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成为世界各国的争夺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正在通过移民、留学、国外工作等方式,或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究院等形式,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吸引高技术人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也凭借其优越的待遇,吸引了大量人才,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落后于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缺乏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人才外流现象较全国先进地区更为严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发展的活力。

2、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不易产生集聚效应吸引资金与技术。目前,河南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不高,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购置设备来满足技术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研制开发的关键生产技术项目不多,技术创新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3、政府协调效率较低。政府是宏观产业政策的制订者,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虽然制订了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改善了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却存在宏观管理重叠,力量分散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策研究、计划综合及其产业发展的各种规划、计划缺乏衔接:各部门各层次间不协调、研究与生产脱节现象严重:科技资金分散,难以发挥最大的效能。

4、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河南省对科技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国有大型企业,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不足;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特有的高风险性,银行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条刊:和资金规模上也有严格限制,从银行融资比较困难: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大多处于起步或成K阶段,自筹资金能力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

5、企业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企业的治理结构已不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需要。比如一些由科研院所和校办产业通过改制而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原单位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运行并不规模范,而一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内部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6、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主体,创新意识和动力不强。河南省共有大、中型企业1000多家,但占总数35%左右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或科研机构,企业的开发机构不健全。此外,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比例小,2004年河南省企业科研人员只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左右,而在发达国家或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比例约在10%-20%之间。这些都制约着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

三、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策

1、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善于技术创新、敢于技术创新的科技人才。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快实施河南的高新技术人才战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形成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尽力培育具有超前意识、创业精神、善于开拓,既懂技术和科技产业化规律,又懂经济和市场、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复合型高素质创业人才。要充分重视人才引进和留用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方位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在技术来源上,实行自主开发和引进并重的方针,营造创新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加快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建立起企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应该加快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步伐,使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鼓励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具备完成创新过程能力的优势;逐步推行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如实行技术作价八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一些体现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产生技术、管理、机制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收益主体,建立起企业自我激励和市场淘汰的自我发展机制。

3、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制,打破现存的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切障碍,拆除部门拥有的“围墙”,地方控制的“围墙”,人才流动的“围墙”,另一方面,选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破点,重点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信息技术,生物丁程及新材料工业等,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基础上,注重二次创新能力的提高。

4、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建立企业科技进步动力机制的制度基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推进企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存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使企业能够集中科研主体和科研力量,研究、开发和经营重大科研项日,实现企业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创新,把技术创新落到实处。

5、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创新。河南省的科技要发展,科研力量要壮大,不仅要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强化科技机构建设,要有企业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而且要聚合有限的科研力量,实现组织创新,使其产生倍增效应。

6、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发展投融资体制。西方丁业化国家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因此,要加快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必须建立真正的符合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风险投资基金。河南省可在改革完善现有的风险基金组织形式的同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河南省风险基金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在风险投资基金类型选择上,宜以封闭式基金为主;在基金组织形式选择上,可考虑以公司型为主,这样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同时探讨建立有效的风险资金退出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之间的并购和产权交易,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豫泰科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 下一篇:国际游资进出中国的三大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