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投资环境评价

时间:2022-09-30 03:08:52

云南投资环境评价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投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地域为投资这种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一系列要素和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狭义的投资环境,是指与投资项目和投资者相关的硬环境(设施条件)和软环境(服务条件);广义的投资环境,指发展环境,即投资大环境。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区域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的流向主要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因此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越来越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所谓投资环境评价是指以某种特定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投资环境的质量进行评判的过程。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有利于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外资。目前国内外许多机构和学者利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研究,常见的方法包括多因素评估法、等级尺度法、关键因素法、参数法、冷热国法、道氏公司评估法、风险评估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目前在国内并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估方法,也没有经实践验证的成功方法,对投资环境的研究都处在探索阶段。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投资环境进行比较分析,且主要分析硬环境。

二、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

投资环境的组成因素构成了一个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动态综合系统,因此,在研究区域投资环境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为了使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全面、客观、准确的性能,并有助于促进不同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本文遵循着科学性、差异性、全面性、可比性、可量化、可获得性的原则,且主要依据云南省的具体情况来选取指标。外商在一个地区的投资额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这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所以我们确定指标时,主要从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与外商投资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出发,运用相关分析法,选取跟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性大的因素作为本文的评价指标。

衡量事物之间或者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强弱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就是相关分析。一般可以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是衡量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量值,记为r,其取值范围在-1与+1之间,其中:

若0

在说明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时,根据经验可将相关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当|r|≥0.8时,视为高度相关;

当0.5≤|r|

当0.3≤|r|

当|r|

本文运用二元变量的相关分析,即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选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为相关系数:xi,yi为评价变量:

本文指标选取原则是当|r|>0.5时,即变量之间高度或中度相关时选取这一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否则舍弃。

经过相关分析,选取如下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非农人口比重、职工平均工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出口比重、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数、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非公经济增加值、公路运输线路长度共二十一个,与外商直接投资额的相关系数分别见表1。

二十一个指标主要侧重从硬指标方面来反映投资环境的优劣,至于政策、法规、体制、政府服务、政治环境、居民观念、社会氛围等指标,虽然也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这些指标难以进行量化,数据的获取性上难度较大,因而未列入指标体系中。

因子分析法,其核心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即通过因子分析把多个原始指标转化为少数的几个综合性指标,根据各因子得分计算出综合得分,进行综合得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投资环境的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入了5个公共因子,其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93.865%,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3.865%,可以看出这5个因子解释了变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效果较好,我们将这5个公共因子作为评价云南省16个州市的投资环境的综合变量。计算过程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经过正交旋转,这五个公因子分别反映了云南省16个州市投资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一公因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总额、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公路运输线路长度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和基础设施,其方差贡献率最大为43.235%。第二公因子在职工平均工资、出口比重、人均财政支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均量指标,其方差贡献率为16.310%。第三公因子在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其方差贡献率为13.148%。第四公因子在总人口、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员数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人力资本,其方差贡献率为10.688%。第五公因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居民收入情况,其方差贡献率为10.504%。

根据上述结果将自动生成的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云南省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我们把云南省的16个州市的投资环境排序,分别是: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文山州、怒江州、昭通市、普洱市、丽江市、临沧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迪庆州。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上表的分析,我们看出,云南省16个州市的投资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云南省投资环境两极分化严重,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为正的只有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和大理州,而昆明的投资环境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由于云南省的城市发展走的是单核心的路子,因此昆明也是云南省的经济中心,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在上表中,公因子1、公因子2、公因子4和公因子5的得分都较高,说明了昆明在经济总量、人均均量、人力资本及居民收入等指标上在云南都具有优势地位。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提供的2006年中国内地城市投资环境排行榜,进入前30名的只有昆明,居26位。

2、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排名靠前。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这些城市在16个州市中排在了前三位,这三个城市都是云南省的工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而且这三个市在云南提出的“滇中城市群”的战略中是重点发展的城市。

3、排名靠后的州市多是以矿业、农业、旅游为主的州市。这些城市由于原有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层次低,引资能力弱,虽然这几年不断完善,但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

4、整体而言,全省16个州市的投资环境都还比较落后,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结构水平与市场发育程度低,开放度不够,人力资源稀缺,居民收入不高的劣势。

四、改善投资环境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云南省在投资环境上仍存在许多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各区域分工协作的规划。针对云南省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这一特点,应该树立区域间平衡发展的思想,统筹规划,利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对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尽量向中心城市聚集,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州市区域聚集,打造产业聚集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方面多下功夫。云南省16个州市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全国相比都处在较低水平,尤其是交通设施,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形,交通设施的发展一直比较落后,这在引资上无疑处于劣势。因此要多完善基础设施,更多的从外来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为其建立满意的投资环境。

3、改变单核心的城市发展路子。云南全省只有16个州、市,除昆明有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300万人之外,其余15个城市的人口总数都在30万以下。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曲靖,人口仅有26万。昆明作为核心城市,其吸引力过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涌进昆明,这将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建筑密度过高等问题的存在,使昆明城的交通几近瘫痪。据统计,昆明中心商业区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人,超过了上海。因此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市重点培育,使其发展成大城市,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来缓解昆明的压力。目前云南省实施的“滇中城市群”战略就是非常好的思路。

4、创造优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人力资源是重要的投资资源之一,并决定了外资的价值增值程度。因此,云南省内各个州市的政府部门应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外商投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在改善投资环境的过程中要将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想吸引更多更好的投资,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政府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把职能定位在为市场主体服务上。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要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为投资主体提供信息与决策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伟,周峰,濮励杰.等.江苏省城市投资环境分等与评价[J].经济地理1999.19(1)

[2]李同升,程叶青.我国西部地区大中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与分析[J].人文地理,2002.4(17)

[3]刘慧.优化西部投资环境的对策[J].中国投资,2000.10

[4]杨善朝,张军舰编著.SPSS统计软件应用基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6]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也谈纳米技术及其产业 下一篇:浅析食品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