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微探

时间:2022-09-30 02:58:07

高中语文课堂微探

摘要: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于学生借助文本进行地一场生命的对话,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自主地读诗、品诗、作诗,很多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是教授了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真正地引导学生去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想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借助文本、文字的魅力,去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诗歌的字词、语句中去寻找文字的生命,感受语言的美,在诗中寻找感动,寻找真正的诗意。

关键词:自主学习、审美、情感升华

高中阶段的学生,意味着进入了学习中的关键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语文课堂教学也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并不是很深入,仿佛只是借助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学习方式去对课后练习、考试做铺垫,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只是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短暂的机械的记忆,并没有完全从内心的真实情感出发去体会诗歌真正的内涵,对于文本的解读只限于表面和形式,而没有对文本进行真正的心灵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本是一张白纸,只是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去勾勒出各自内心深处的图画,而不是将过去沉淀下来的图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一、 注重心与心的交流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学生本体、文本本体、教师本体应该去除形式化,要“将心比心”,教师应明白一节语文课的真正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去感受文字的生命,体会语言美、丰富思想情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而不是禁锢他们的创造与想象,人们常说:“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做到‘惜言’”,正如孔子所说:“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点到即可,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课堂的主体――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心灵的良田,让他们自由地耕种。

听完XX校XX老师的《再别康桥》这节课,所听到的教学重点是对于鉴赏诗歌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情感解读,例如,老师在快结束时总结的不是写作情感,而是对诗歌鉴赏时,应注意的几个主要的方面,本节课的重心瞬间转移到形式层面上来,而不是本质的解读、感受与思考。同时,老师在带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思想情感进行解读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但是老师提示的内容是引导学生看看全诗一共分为几个小节,给全诗划分了层次,这样的提示曲解了对诗歌进行解读的重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应“重视作品鉴赏的阅读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诗歌鉴赏教师不需要给出统一的答案,每一个学生对诗的品读都有其独到的见解,老师尽量还原学生自由想象的天地。

例如在分析诗歌的意象时,每一个学生对意象的分析不尽相同,老师不应该在课上试图去“帮助”学生构成一个早已成形的画面,而应该给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意境美的空间。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学习现代新诗这一单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最重要的是要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吟读诗歌,带领学生跟着感觉读,细品诗歌的情感,从诗中去体验美。

二、 教学中的问答艺术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在课前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课堂教学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对话的时候,教师的问答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本节课中,老师在最开始问道:“开头三个‘轻轻’有什么作用?”和后面又问到的“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为什么用‘轻轻’和‘悄悄’?”这两个问题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有些重复,应该删去其一,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会很容易,但是在后面老师又设置了几乎相近的问题,其实只是让学生仿佛是在重复了之前所回答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问题设置的更为又条理性,不要重复提问,这样不仅不会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相反还会模糊了教学的重点所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尽量避开“绝对性”的问题,例如:“是与不是?”这样的提问似乎把学生禁锢在两个点上,而并没有起到帮助学生去勾勒思维绘画的功能,在课上,老师在提问之后,学生可能会保持短暂的沉默,教师为了尽快保证课上的时间安排,总是在学生沉默之后,给予相应的提示,后面顺带附上一句“大家说是不是啊?”这样的问题就给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实学生在沉默的同时,只是语言的沉默,而并不代表他们的他们的思维不活跃,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而是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打破语言的沉默,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言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问“是”与“不是”的时候,也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依赖性,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在提问过后一定会给予答案的范围,所以不用过多思考,这样会导致增加了学生的思考惰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更要注意的是提问的准确性,在课上,学生就像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本节课上,老师问:“大家找一下全诗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而最后给出的答案完全是围绕着诗人的情感变化来回答的,所以,老师的提问出现了偏差。在学习诗歌的同时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将每一个意象进行细致的解读,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以点盖面,细致解读某一个,而后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不能脱离文本。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尽量采用“开放性”的问法,教师往往在学生回答完之后,问一句“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模式,总会带给学生以不确定的心理,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自己所回答内容的质疑,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反感,而不愿主动去回答,教师可以试着在询问之后,在尊重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补充一下“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提示,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文本,从文本出发去深刻地解读诗歌。

三、 不可忽视的导入艺术

上好一节语文课,导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若能把握好导入的技巧、设置精彩的内容,方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再别康桥》这节课中,老师引用康河的图片,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并猜想这幅图展示的是哪里,很多同学都可以回答上来,而后老师引出作者,并介绍作者,但是教师在这一部分大可不必询问,可以先引出几句徐志摩的诗歌中的名句,来引出作者,让学生在诗句中去初步想象诗人徐志摩的诗风特色,之后在大屏幕上展现康河的图片,引导大家去了解作者,但是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不要涉及太多方面,课堂的导入中,老师介绍了“新月派”诗风的特色、诗人的情感生活、及胡适对诗人的评价,在导入中,诗人的情感介绍大可不用介绍,老师可以在课中,当气氛活跃之后,渐趋平静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渗入一些,还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继续活跃起来。导入环节既讲究技巧性,也讲究艺术性,针对不同的文本,所采取的导入方法是不同的,《劝学》中的“疑问式”导入:“大家看题目,你能想到什么?”,与诗歌的导入一般是不尽相同的。

一节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体验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之上,要实现语文课堂的和谐美,在课堂上,我们要做到“真、城、美”再现天然的一切,驻足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解读,尤其是学习现代新诗,要多读、吟读,细品,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谈小学英语优质课 下一篇:浅析高职《市场调研》课程的调研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