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技创新的共享机制与模式

时间:2022-09-30 12:35:36

谈科技创新的共享机制与模式

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知识资源专项数据库

要建立知识资源共享机制,需要将大量的相关知识进行获取、筛选、吸收、交流。而体系中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来源于各个成员以及与其有合作关系的机构,如政府机关、合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目前,虽然各个相关部门之间有一定的聚集性,但各主体之间知识资源是分散的、孤立的,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与有序的组织,呈现融合而非聚合的特点。因此要构建唐山市知识资源共享模式,就要对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重组。它包括建立集群知识资源库、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心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主体成员知识门户等一些方面。要建立行业内知识资源数据库,就先要打破各机构、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有效组织和整合本行业内的知识资源,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及时交流和有效共享。显性知识包括各成员单位的基本信息,如公共关系信息、组织结构信息、产品和服务信息等,也包括最新知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工作手册等技术资源,隐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版权、行业最新知识等。构建知识资源数据库,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各行业之间的壁垒,搭建可供本行业人员歇息和交流的平台。通过PtoP的技术整合公共通讯平台,实现各工作者进行协同工作、知识共享及分布式的商业应用等,使区域创新体系内部的所有工作者能直接、实时检索分布在集群各地的计算机上的知识、文件等。对于专利、商标、版权等数据敏感性的特使资源,可设置访问口令或者其他权限设置。

依靠科技创新,搭建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知识资源服务技术平台包括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中心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两个层面,是实现知识信息服务的操作性保证。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首先对知识资源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采集、筛选、规范、组合、整序,使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有序化、增值化、知识化,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缝存取,二是综合集成[1]。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实现唐山市知识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在技术方面,由于区域内部各个主体信息系统异构性、分布性及自治性,其数据格式与信息标准互不相同,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开展区域创新服务的基础,这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体系内的各种知识资源、软硬件技术、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支撑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统一的用户界面能向跨系统、跨部门、跨企业、跨学科的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知识集成服务。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应是由唐山市中心知识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整合服务子平台以及资源服务系统组成的网络知识服务平台系统。通过建立多级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系统,对知识资源整合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按照协作分工的原则,中心平台负责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资源整合,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负责所属范围的知识资源组织和开发、利用,最终形成统一的综合知识库。

把实施知识资源整合共享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知识资源共享要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依托。因此,它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依托单位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联合全市范围内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科研机构等,有计划的对原有数据整合及新数据制作,建成上述机构的知识资源联合目录,搭建起一个公益性的元数据交换平台,在充分揭示这些机构文化信息资源收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国的数字资源调度与指向系统,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及开展网上服务奠定基础。切实把知识资源共享的实施纳入文化事业建设整体规划,在设备、人员、资金等方面统筹考虑,给予保障。各依托单位要加强知识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为实施知识资源共享打好基础,并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

作者:袁素娟 申志永 郭丹云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上一篇:地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释解 下一篇:探究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