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给孩子静思默想的时空

时间:2022-09-30 12:20:01

阅读课,给孩子静思默想的时空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静思默想,实现阅读的高效。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文本材料;深入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43-2

就语文学习而言,语文材料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必须让学生“潜心会文”。只有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入,才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连的境界。静思默想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静思默想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

一、选好落点,导之以法

1.在情浓之处静心想象,使情氤氲心田

语文课本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许多课文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文中蕴含的情感往往只能有一个粗浅的感知,不能感同身受。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一个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去感受,以达到和作者情感交融的境界。

在《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黑人小孩恩科西。文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个“坦然”,看似很平常,却反映了恩科西顽强的毅力,作者对他的敬佩、赞美、心疼与怜惜也浓缩在这一个词语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恩科西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会怎样坦然地去面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了自己对“坦然”一词独特的理解。通过思考,学生把一个极其抽象的词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达到共振,对恩科西的敬佩乃至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在理深之处静心联想,使理如出其口

语文教材中也有一部分文章以理趣见长。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时期。因此,对文中之理的理解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老师会选择一种灌输的方式,把文中之理告诉孩子,因为孩子无法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因此,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一堆“无活力的死知识”。学生最终也许会记住这个道理,但那只是一堆干瘪的条文,理趣早已荡然无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那种似曾相识的经历,寻找哲理产生的土壤。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建构了对文中之“理”的个性化理解,“理”就能生动地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在精妙之处静心揣摩,使法了然于胸

语文课文文质兼美,不光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带学生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意思是说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内容。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将读与写自然地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一些精妙之处,可以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甚至可以是一个标点,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微之处,静下心来反复比较、细细品味,认真揣摩,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在歧义之处静心思辨,使疑豁然开朗

在阅读教学中,对某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是知识性的,比如字的读音、词义的理解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予以解答。还有一些问题指向课文主旨,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解决。对于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如果巧妙利用,必能产生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对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学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船长》一文中,哈尔威船长和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他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中,聂将军如此悉心地照顾这个日本小姑娘,你对这种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以上这些问题的理解,需要学生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因此教师不要忙着作出解答或让学生立即展开讨论,而应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凝神思考,不光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争取回答问题时做到有理有据。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书,学生无论见仁见智,都是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在解疑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适时适度,和谐共生

1.时间到位

静思默想是一种深度思维,因此思考的时间会比较长,课堂上必然会出现一种冷场。有些教师生怕气氛冷却难以再热,不待学生想深想透便匆匆发问。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对个中滋味辨析不够,更谈不上回味、玩味,理解缺乏深度,体验缺乏火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静思默想时不能一味地“赶”,而要以一种“驻足观赏”的姿态,让学生真正把心沉入文本,把自己和文中人物、文章作者进行换位思考,争取读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尤其要关注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多一份热情的鼓励,多一份耐心的等待,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发展,避免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少数优等生对话的场所。

2.方法到位

静思默想不是单纯的想,它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为提高静思默想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予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可以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把词句放到大的语言背景中去理解;可以是勾画圈点,抓住关键语句反复琢磨;可以是写点评作批注,适时记下自己的阅读思考,使思维更深入;可以是画图填表,用直观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思维,使思维更清晰。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背后的东西,以期阅读的深入。

3.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年级,默读习惯逐步养成,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就可以逐渐将静思默想引入课堂。随着年级的增高,静思默想的次数可由少变多,问题可由易变难,思考的时间也可由短变长,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要首先与文本对话, 进行理性的思考、大胆的取舍,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的表述要具有挑战性,让学生乐于思考;问题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让学生能通过思考有所收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静思默想之后,教师要组织充分的、形式多样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思考的成果与别人分享,让自己的思想与别人进行碰撞,互相启发,实现共同提高。

古人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宁静方能致远。如果我们能把静思默想真正落到实处,使朗读与默读相结合,使静思默想与浅层次的思维交替进行,我们的课堂就能充满入境的朗读、智慧的谈吐和会心的微笑,课堂就会显得张弛有度,简单又不失丰厚,可以想象,那将是一种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窗外的星空 下一篇: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