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解读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

时间:2022-09-29 10:57:49

从可持续发展解读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高投资与高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认为“拉动内部消费需求”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与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用于提高消费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 可持续性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以2000年不变美元计算,中国人均GDP从1980年的173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700美元,算术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10.0%。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及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福利待遇却没有取得的相应的提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远低于同期世界78%-79%的水平。2005年伊始,我国经济政策的目标开始倾向于拉动内需,旨在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此举既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将经济调控的目标最终回归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更是当前经济背景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须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特征

(一)投资与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经历着高增长的过程,1979年至2005年间GDP平均增长率为9.46%,人均GDP增长率保持在8.2%。

伴随着高增长是固定资产的高投资。1979年至2005年的27年中,我国的投资率(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19个年份是在35%以上,有8年在40%以上。高额的投资大大提高了我国生产资料的供给能力,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创汇成为经济政策的一个取向。1993年时我国是逆差,之后开始调控并一直保持顺差,1998年达到了的高位3605.5亿人民币,之后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而逐渐减少。2002年贸易顺差开始回升,至2005年进出口总额为1.4万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为1000亿美元。

如果我们把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现在作为我国经济复苏的一个时期,则当前我国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投资与出口承担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责任”。见表1,1999至2005年间,投资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高达53%,而出口占GDP比重平均在19%,这两个指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高投资与高出口。

(二)居民消费支出过低

表1中,1999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消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平均值为61%,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的水平。

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分析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维持

1.贸易摩擦日益增加。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使外贸环境有所恶化,我国原有的贸易格局将会改变。

2.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客观上,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观上,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带来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的上升,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出口额一定会减少。

3.资源瓶颈问题。原来出口的低端产品对国内资源消耗严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将会从政策上限制那些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在没有相应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前,这必将影响总体出口水平。

(二)高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

1.高投资赖以存在的基础―高储蓄难以持续。20世纪90年代,我国总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一半以上)稳定在40%左右,2005年高达51%,远远高于19.7%的世界平均水平。高储蓄通过金融市场最终转化为了高投资,但因为自然和经济因素,我国居民的储蓄率会逐渐下降。

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将提高居民日常消费的积极性,从而减少用于未来支出的储蓄。

消费信贷市场的完善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必将降低人们储蓄的欲望。

人口红利因素的消失也必将带来储蓄的大幅度降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正逐渐显现出来,随着青壮年在人口中比重的减少,其储蓄额也将减少

2.高投资带来了高额的宏观成本。长久以来,我国通过金融压抑压低市场利率水平,降低了投资成本。这些容易获得的低成本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大中型国企。一方面,低成本的资金使得企业不讲究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国企的政企不分导致了投资预算缺乏相应的约束。而这种行为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问题:投资效益低下,资金浪费严重;大量贷款无法收回,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严重,政府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市场经济转型中由于法制不健全,盲目的高投资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高投资带来生产过剩危机。盲目的投资使得一些局部市场过热,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需求。未来5到10年,所有的投资都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使总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若总需求不能相应提升,则必将形成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拉动内部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开放的经济下,一国总支出可表示为:AE=C+I+GP+EX

其中,AE表示总支出,C表示国内消费支出,I表示国内投资,GP表示政府购买支出,EX表示出口。

商品市场的自动均衡功能会使得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 Y=AE

从而,总支出构成中任意一项的改变都将改变总支出量,从而改变总收入量。总收入的增加即为经济的增长。

(一)增加消费支出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选择

1998年以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了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支出,由于“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持 ;政府通过发行大量国债实现储蓄转化为政府支出的方式也因为财政预算约束不具备持续性 ;原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也正改变。于是,国内消费支出的增加成为总支出增加,从而成为总收入增加的唯一可选择的途径。因此,拉动内部消费需求也就成为当前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同时,增加消费支出具有广阔的空间。由于收入过低,受到预算约束影响,西部、农村、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远远没有开发出来,这部分需求的启动将会给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二)增加消费支出有利于经济稳定与发展

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具有稳定性,更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根据持久性收入理论,人们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的改变,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影响投资的外在因素很多,且支出水平依赖于企业的主观判断,所以,投资支出波动很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而,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常常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同时,我国前期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相应消费需求的增加,这些生产能力将会导致生产过剩危机,从而引发经济衰退。

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提高人均消费水平。投资为消费水平提高打下物质基础,消费支出的增加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方式。

(三)增加消费支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外部均衡

增加消费支出必然带来进口倾向的增加,通过增加进口可以缓解当前巨额的贸易顺差,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并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偏低的原因分析

长久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家宏观调控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居民总体消费需求偏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增强了居民的储蓄意愿,抑制了人们消费欲望。比如,当前医疗、住房、教育价格过高,但相应的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和健全,一般家庭的主要收入需要为这几方面的支出而储备,从而当期其他消费就降低了。我国的经济政策导向忽视了消费需求,仅仅重视投资与出口创汇,这必然使得国民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投资与出口,国内总体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收入差距过大成为国内总消费需求难以提升的限制条件。发改委近日报告称,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基尼系数”已达到合理值的上限,在0.4左右。城市低收入者和农民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但没有相应增加的收入作支撑;高收入者的基本消费欲望早已满足,新增加的收入无法转化成有效需求。

拉动内部消费需求的经济政策选择

一般说来,货币政策重在总量调节,而财政政策则能实现结构调整。当前,针对我国低收入阶层,财政政策有选择性的调控方式更能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一)多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教育、卫生、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通过免税、农产品价格扶持等方式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政府支出向完善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等方向转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减少其储蓄意愿,增加消费支出水平。

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收入。尤其是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中小企业的崛起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同时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通过所得税等税收政策降低收入差距。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既是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财税政策调节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但现行税制的运行出现了穷人税负重而富人税负轻的“逆向调节”局面。对个人所得税,首先应着重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其次,制定更趋合理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最后,加强个税征管,改善征管手段。

(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

拉动内需需要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个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于投资来说更加明显。因此,应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新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及财政税收应对之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1)

2.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10)

3.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2)

4.苏明.“十一五”规划新课题:利用财税政策促进社会公平[J].中国经济周刊,2006(3)

5.天成川.稳健财政政策绩效评价与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06(1)

上一篇:浅析能源服务合同交易成本的决定因子 下一篇:西部农村贫困问题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