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2-09-29 09:48:11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摘 要:“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离校到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实习地点多,学生分散,给学生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采取新形式,运用新方法,增加新内容,以适应这种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学生管理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如何对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到改革的模范、发展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不断开拓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新局面,切身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学生自管能力,全面挖掘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就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程中,如何构建适应、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作一探索,并阐述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何做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新课题,并根据我院的实践拟在此方面试作探索。

一、“工学结合”模式给学生管理带来的变化

“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进行锻炼。以我院为例,我院是一所以培养煤炭资源行业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以工程测量、机电一体化、通信、矿山安全专业为主。学院在工学结合方面作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由于行业特殊性,学生在“工”的过程中的顶岗实习多数在野外生产单位进行,实习点多,且每个实习点的学生数量少,比较分散。这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模式和思路发生变化。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教师和师傅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不适应。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与学校有很大区别,更侧重于作为一个员工的教育。

2、学生角色和教育环境的变化。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学徒(员工)双重身份,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会像对待其它员工一样严格要求他们,这将使学生感到不适应。学生在一定时期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会使学生产生很多想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教育这一层面,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课程体系、产业和政府等方面的支撑。

1、大部分院校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一般都由教学管理部门附带。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功能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内,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管理工作。

2、在人员结构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有“双师结构”管理队伍,系和专业层面上双师队伍也不够健全;在教学制度方面,我们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3、在课程方面,我们还是从教学而不是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程,因此没有完全将校外工作作为必修课。虽然职业证书已经被纳入课程体系,但还没有在内容上与知识体系上有机融合,大多数课程还是重在知识,缺乏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4、产业和政府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造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不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育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为此应建立和健全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特别是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组织管理制度。

(一)制定制度约束,以合作文件做保障

1、学校遵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明确实习时间、方式、实训课题、内容与要求、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保障措施等内容。制定操作性强的《实习教学安全纪律规定》和《学生实习须知》、《学生实习手册》、《学生技能操作训练指南》、《学生外出实习实训安全保障制度》、《班主任实习管理手册》、《学生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协议书》、《告实习生家长书》、《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实训薪酬实施办法》、《企业、家长、学生实习调查问卷》等等,让每一位学生和家长了解并熟知学校的实习安排。

2、学校与企业签定《校企合作协议书》,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实践教学日常管理,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应履行协议合约。学校也承诺在约定时间内派送如约人数到企业顶岗实习。

3、协助企业、学校与学生及家长签定《实习管理协议书》,明确在校企合作中三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

(二)加强管理教育,以转变学生的观念

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业意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首要问题是如何摆正位置,这就需要尽快转变观念。学生此时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工作人员;既要接受学校的培养、管理,更要服从企业的安排、管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尽快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在学生即将到校外实习基地前,必须进行培训,如组织企业成功人士做《怎样做企业欢迎的实习生》专题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实习生代表介绍实习经验,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进行岗前培训,以明确教学任务

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一课,对于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实习动员是学校对即将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的岗前教育,告诉他们实习的目的及意义、内容与要求、时间与形式、实习企业的详细情况、具体要求、管理制度等;岗前培训是企业对准备上岗的实习生进行的岗前教育,告诉学生企业的情况、文化、规章制度及发展前景。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为顺利完成实习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过程管理,以提高实习效果

对于工科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应制定一套比较详尽的实习管理资料。如:实习实施计划和具体要求;实习班级工作职责;实习手册和实习须知;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办法等规定。在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可采用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确定对方。其整个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动员、强化训练、寻找合作企业、安排岗位、指导监督、实结和考核、成绩评定等环节。总之,科学的实习活动计划是取得成功的基础,严格规范的过程管理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实施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确保工作有章可循,顺利进行。一是申请制度。二是岗前培训制度。三是建立“导师制度”。

总之,工学结合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执行、管理、考核、考评体系。进一步创新“以人为本”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要求知识结构合理,而且要求职业素质更加全面;不仅要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需要创新精神;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教学从课堂直接延伸到工作岗位,延伸到市场,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只要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就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企业、家长的认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内涵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创新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国良.以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2]李月修,杨丽华.应用型大学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08,6.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上一篇:草根李浪:蚂蚁搬家成富豪 下一篇:请不要祝我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