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塔顶迷雾

时间:2022-09-29 09:38:53

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塔顶迷雾

在新疆地区,伴随着大学生群体对媒体接触与应用愈加广泛,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亦愈加深远,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除了调查新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以外,亦希望借助已有研究比较东西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12月走访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6所北疆高校,在自习教室、学生宿舍以及班级中发放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51份,有效率为96.2%。其中男生46.7%,女生53.3%,大一8.0%,大二15.7%,大三40.2%,大四33.0%,研究生及以上3.1%,汉族学生84.3%,其他民族学生15.7%。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发现

1.接触媒介

随着媒介触角的深入,大学生课余生活呈现媒介主导的倾向。调查中,课余时间选择看书报杂志以及上网的学生分别为68.4%、67.8%,而看电视的比例为39.9%(图1)。其中网络接触时间最长,有14.9%的学生每周接触网络14小时以上,即平均每天2小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85.4%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57.3%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图1:被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

2.使用与参与媒介

从图2可见,报纸和广播主要是了解信息的渠道,电视则主导娱乐,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介的众多功能,并在人际交流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不少被调查者上网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图2:被调查学生媒介使用目的与动机

其中QQ、EMAIL、博客、校友录等四项网络应用服务都有较高的使用率,分别为96.9%、64.4%、57.5%、56.4%。这四项都是网络媒体实现“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手机上网支持较好的应用。其他如网络游戏(28.2%)、个人主页或网站(25.9%)、网络购物(22.2%)、播客(11.4%)等应用普及程度较低。

在使用网络中,部分学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扰(图3)。其中,“网络信息太多难以找到想要的信息”的中选率达58.1%。对很多学生来说,如何从海量信息之中筛选出自己所要的资料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图3: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时遇到的困扰

被调查者收看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分别为新闻节目56.4%、访谈节目53.8%、综艺节目53.3%、电视剧50.4%,呈现出多元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收看特点。观看的电视剧类型当中,韩剧占44.2%,美剧占42.2%,据笔者实地观察,在学生宿舍中通过网络方式收看韩剧美剧的情况不在少数。

最后,被调查者的媒介参与度不高。网上发帖或评论、博客等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过,但经常参与的也只有10%左右;而向报纸投稿、拨打节目热线电话或者发送短信、参加媒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到媒体单位或广告公司实习等,则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参与过。

3.媒介及信息的解读及批判

对于媒介所描述的世界,86.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描述“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只有4.3%的被调查者相信“基本是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媒体上假的内容比真的还多”。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与消息源有关,但是33.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留意信息的来源,28.6%的学生表示不留意,还有37.7%的学生表示要看情况,表明学生对消息源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媒介信息中“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但是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判断媒介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理论强调受众主体性,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面对媒介,受众是主动的,3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者;55.2%被调查者认为兼而有之,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媒介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

不过媒介依然是表达观点的平台。高达77.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可以成为自己表达观点的平台(图4)。可以说,大学生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识还是较为强烈的。

图4:哪种媒介能成为你表达观点的平台

大众传媒对被调查者来说,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影响:观点思维(59.3%)、知识结构(47.6%)、人际交流(45.3%)、生活习惯(33.0%)、人生观价值观(32.2%),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没有影响的只有5.1%,可见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对自身方方面面的影响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对以上各项数据进行年级、性别、专业、居住地、疆内外等基础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并无显著差异。在高校相似的媒介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学生个体养成相似的媒介素养。

三、总结与思考

基于以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北疆地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已经大致呈现面前。在总结其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之上,将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思考。

1.浅使用浅卷入: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主要特征

综合上文的分析,本次调查中所呈现的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总体情况如下:

媒介接触与使用层面上,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满足了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与人交流的需求。其中,网络和手机成为大学生媒介消费中的重点。

媒介参与层面上,表现出较低的主动参与度。被调查学生虽然大部分能认识到受众在媒介面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实际媒介参与行为较少,媒介实践则更是少之又少。

对信息及媒介的解读与批判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不足。在与媒体丰富频繁的接触中,他们积累并自发形成了部分认识媒介、使用媒介、解读媒介以及批判媒介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在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下获得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低下。①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他们的媒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本能需要。

总体而言,北疆地区大学生频繁的媒介接触停留在获取信息以及娱乐休闲的浅度使用层面和浅度卷入层面,偏向感性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更未能使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

2.东西对比:北疆地区其他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比较

在媒介接触动机上,从以“了解信息”为主到“娱乐休闲”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针对西安各高校本科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认为,“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②而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称,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并且在网络消费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③2006年底进行的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显示,69%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信息、资料来源”,另外51%选择了“娱乐”。④本调查中,“了解信息”是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休闲娱乐”则紧跟其后,是接触电视媒体的首要目的。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媒介提供娱乐的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另一方面,消费媒介本身亦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并挤占了其他休闲娱乐的时间。

在媒介接触类型和时间上,反映出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复合化”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宿舍已经接入互联网,学生可通过包月使用网络观看电视节目、电影以及网络视频,学校周边亦多见网吧的身影。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上网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其他媒介不如东部地区发达的情况下,北疆地区大学生在媒介消费上选择网络的意愿甚至可能超过东部地区大学生。

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理解上,本调查中认为受众面对媒介时是“主动的”或者“主动被动兼而有之”的学生比例(共62.7%)高于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48%),⑤对媒介报道真实性的认知情况也有与其他几次调查结果相似的表现。笔者认为,近年来一些受众主动通过媒介参与公共议程并成功干预公共事务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诸多虚假新闻的曝光,尤其是受到网民关注的事件,如“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让接触了解到这些事件的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对媒体的新的认识以及新的技巧,从而使得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受众的主体性以及媒介世界的真实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塔顶迷雾:基于调查结果以及东西部地区比较的一些思考

从“知识沟”理论来看,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⑥在信息社会里,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媒介素养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知识沟”的表现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我国东西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但本次在北疆地区高校进行的媒介素养调查却与已有的几项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有着较为相似的结果,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地区差异的程度小于整个东西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和信息环境下,甚至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但相似的教育背景为青少年认知媒介提供了几乎相同的知识背景、逻辑思路和思维结构。⑦被调查者在校期间生活在乌鲁木齐,即身处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再加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其实是新疆地区内占有较多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媒介资源的群体,网络媒体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更让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比以往更大程度上可能共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并没有带来两地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水平本质上的差异。虽然各自站在媒介高楼的塔顶上,媒介素养水平偏低犹如一层迷雾,使得站在塔顶上的人未能看的更远。

由此亦再次提出实施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超于保护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的影响,从而将他们导向“更加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明智的决定,⑧目前在我国,各地教育模式是类似的,学生所接受到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类似的,只能学习到使用媒介的基本能力,而对媒介的更多认识以及理解和运用仍然是通过实际接触媒体的过程自发形成。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媒介素养教程以及课程设计等应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行条件。在传授媒介知识的基础上,亦应鼓励学生积极地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实践,实现感性批判与理性认知的结合。

注释

①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8页

②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6页

③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1页

④ 高山冰:《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年记者》,2008,第1期,第53页

⑤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2页

⑥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⑦ 路鹏程、骆杲、王敏晨、付三军:《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比较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第3期,第87页

⑧ 秦学智:《帕金翰“超越保护主义”媒介教育观点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6,第8期,第51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篇:陕西十大新闻 下一篇:企业文化:企业宣传之“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