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

时间:2022-09-29 09:30:16

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

最近一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说,在完成识字教育之后,哪怕所有的语文课都用来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的情况强……这话说的何等辛酸,又是何等中肯。可见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读这一重要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但是,由于我们常常习惯了包办式的教学,不愿意放手,造成了学生与文本的隔膜。笔者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朗读教学有以下好处。

一、朗读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识记,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关于“读”的妙述:“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力。也可能唤起他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百草原”的形象被描绘地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讲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需要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能使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是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气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吕淑相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大量反复朗读。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大量反复的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形成对语言的直觉感受,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

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的朗读几遍,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也正是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优美的抒情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减少一些烦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朗读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写作研究也表明,读是写的基础,以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对学生而言,强调读,正是为其写作铺垫基础,没有读的积累,哪得写的芳花。学生自启蒙以来,从状物图片到简短文字,从无名小辈的过失之作到名家巨匠的宏篇巨著,虽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印象却只是一鳞半爪,缈若孤鸿。若要写的好,思路开阔,言人之所未言,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就必须重视读。除不健康的内容外,所读之物不宜限定,凡是抓到手的都可读,文史哲经,小说散文诗歌,天文地理气象,兵器动物烹饪’等等,不求深刻理解,只求有些印象,有些体会,有些醒悟。因为,这是泛读,没有压力,不带功利,一目十行可以,随便翻翻也行,求的是广涉猎这样,积累到一定的量,自然产生一种想表达的冲动,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写作兴趣。

可见,读可以充分发挥原文的语言魅力,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读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组合方式逐渐习得并形成语感,读可以让学生体味作品的感情韵味,提高学生品味和鉴赏能力,读可以让学生大量涉猎文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诗歌”开启写作之门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