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公平理念探究

时间:2022-09-29 08:37:44

经济法公平理念探究

内容摘要:公平是法律的精神与灵魂,是法律价值目标的体现。传统法律体系从形式和外部对公平的需要以及体现进行保障,但这种意义上对公平的实现是与当下复杂的经济格局不相适应的。而经济法与传统法律体系不同,它在承认现实人不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自身的公平体系,赋予了全新的公平理念。

关键词:公平 实质公平 社会公平 分配公平 可持续发展公平

传统法律对公平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外部形式完成的。但是外部保证形式在目前复杂的经济格局中很难保证公平的实现。经济法不同于传统法律体系,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社会整体,法的终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法的突出代表。为此,经济法开诚布公的承认市场主体的差异性,强调经济活动中要想实现公平,就必须区别每个社会成员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以达到最终实现公平的结果。即经济法公平体系建立的基础是以承认现实人的不平等为前提,重点强调结果公平,社会整体利益公平,用形式上的不平等保证实质平等的实现,从而形成了经济法框架下独有的公平理念。

实质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核心

对公平的追求是法的共性,当然也包括经济法。任何法律中探讨的公平都包括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实现实质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实质公平是形式公平的体现和保障。我们应当看到,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形式公平并不一定最后实现实质公平。行政干预的出现、权力经济的施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实质公平不是可有可无的。经济法作为规范、调整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法,要对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给予关注,而不是对某个利益集团、某个特殊阶层的关注,要求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整体、局部的利益。

经济法与传统民商法不同,由于它强调的是实质公平理念,为此设置了与民商法完全不同的公平体系,表现为市场主体人格的具体化、处罚形式的特殊化以及承担责任方式的明确化。经济法在强调实质公平的前提下,没有否定形式公平的合理性,它倡导市场主体在享有同等权力和承担同等义务条件下展开竞争。尽管每个市场主体在市场参与能力上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但是,法律赋予每个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资格条件,参与市场行为的前提是完全平等的。不会因为参与的主体的不同,主体参与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公平理念的实现是通过市场竞争主体相互较量,不断得到矫正最终得以完成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主体呈多元化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经济法赋予每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鼓励每个市场主体合法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经济法不以结果公平否定起点公平,经济法追求的结果公平,实质就是倡导和保护起点公平,从而实现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的良性互动。为此,经济法框架下的公平是实质公平,实质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核心。

社会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追求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最低层面的需求是获得安全保障和取得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依据经济法公平理念的理论,这些最低层面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对公平的基本要求,所以社会在分配这些利益时,必须秉承无差别对待原则,强调人人平等。实际上,经济法对基本公平需要的无差别、无条件满足,就是对基本人权的保障。经济法对社会成员在基本生活领域获得的物质利益的协调,是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而不是依靠社会成员间的竞争实现的。这个原则在社会保障立法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经济法对每个社会成员对公平的基本要求满足的限度是依据他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为,这种满足从某个角度说,是依赖剥夺收入较高的社会上流主体的经济利益实现的,如果超过社会承载的限度,就会对上流社会主体造成新的不公平。

对社会而言,满足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只是一种手段,而为每个市场主体尽可能提供公平机会,让他们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实现个人利益的合法最大化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社会财富积累才会不断增加,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得到壮大。经济法中的公平机会和传统民商法等私法主张的公平机会不完全相同。传统民商法强调的公平机会是在不承认主体之间存在具体差别的情况下的泛公平,即抽象公平。而经济法中的公平机会是在承认主体之间存在具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必要调整措施缩小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最终实现的公平。所以,从表面上看,经济法的公平机会是针对主体的不同情况采取了有区别的待遇,在法律制定上予以了适度的倾斜,从而使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同样获得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这就保证了存在差别的主体都能够获得同等的机会,实现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做为以市场经济为主要调整对象的经济法,必须制定集中体现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则,调动每个社会成员参与市场竞争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实现社会资源配置,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实现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公平机会的体现和保障。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原则要求是实现机会与结果的平衡,结果公平投入的越大,机会收获的概率就越高。对于每一个市场主体依靠合法手段从市场获得的各种物质利益,经济法必须予以切实的保护,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获得更好发展的推动力。为此,经济法不反对每一个市场主体依靠自己的优势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且还鼓励每一个市场主体利用合法手段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对于以合法行为方式形成的物质利益差别经济法是倡导和保护的。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统治者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基本需要和竞争收益的满足,都要做到社会自身价值取向与现实可能性的统一。现实中,每个统治者都不希望,也不会放任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距无限制扩大。因为,要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化,就不能让“仇钱心理”和“仇权心理”滋生蔓延,而社会成员之间获得的各种利益差距过大,无疑是滋生这种仇视心理的沃土。所以,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各个国家都要运用法律手段,针对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获得利益差别情况,进行法律的、行政的调节,合理调整分配制度,努力使贫富差距控制在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承认和接受的范围内,尽量达到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更高层次的公平,这种公平的基础是经济公平,同时在实践中对经济中的不公平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便实现最终的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辨证过程,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社会公平。经济法要实现经济领域内的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依靠法律手段。社会公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不断矫正、不断努力、不断探索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实现。社会公平还是整体的公平,尽管会出现局部不公平、局部不平等的情况,但从社会整体上看是公平的,是社会整体利益需要的,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所以,社会公平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追求的目标。

分配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关键

市场经济鼓励每个市场参与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公平竞争,强调依靠自身能力,通过个人努力获取相应的收入与报酬,即“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种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强调每个市场主体获得的收入与其在生产要素方面的付出数量和质量相对称的目的,以保证和提高市场效率。对于这种公平竞争条件下,由于市场主体付出的能力成本不同形成的收入差距,市场主体是认同与接受的,它符合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效益原则,能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反之,对于通过种种行政强制手段或行业垄断形成的收入差别,人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

专家指出“分配关系问题是整个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也即分配公平问题是整个社会公平问题的核心”。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法律部门,在调整整个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如果出现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形,就会产生社会分配不公平,这就要求经济法必须参与分配过程、调整分配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模式与经济收入分配模式有交集存在,资源配置出现不公平时,必然带来收入分配不公平。一般情况下,这种收入分配不公平,如果能够控制在整个社会公平允许的限度内,是允许发生的。但是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通过市场经济自身调节机制,难以有效保证和实现资源配置公平与经济收入公平的实现。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配置与收入是相伴相生的一对矛盾共同体。这对矛盾共同体反映到法律制度上,就表现为传统民商法在确认和保护市场经济运行,进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时,必然会产生分配公平的缺失。而且,传统民商法依靠自身的矫正机制难以克服这个弊端。

经济法与传统民商法不同,它以调整分配关系,矫正分配结果,最终达到分配公平做为关键任务。经济法对分配调整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上,经济法尽可能实现分配的公正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二是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上,经济法保障二次分配的公益性,关注全民利益的实现。为此,要想实现真正的公平,关键是要实现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公平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类生存的公害问题以及能源危机等问题大量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要想谋求人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不能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发展割裂开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经济法中可持续发展公平,关注的不仅仅是实现同代人之间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公平,更强调不同代人之间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代际公平。经济法基于自身的公平理念,通过法律制度内容的创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理念。它强调保障不同代人之间对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公平。按照可持续发展公平理念要求,我们在制定资源法律规定时,既要创设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法律权利,还要创设资源保护治理的资源法律义务,以资源法律义务体现对下一代人资源开发利用法律权利和发展美好明天的强制性保障。这种法律制度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补救法律制度设计中。设立这项法律制度的主要旨意在于保护自然资源,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经济法的公平理念坚持经济法要站在充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有效解决每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效缓解每个市场主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最终达到自然、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理念,要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我们所说的社会公共利益,不是每个市场主体个人想法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整个国家意志,更不是某个集团的需求,而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满足每个市场参与者获得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法正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国家法律干预和政府行政干预手段,实现合理分配整个社会资源,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法中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既是经济法公平理念的创新。它体现了同代人间的公平,又蕴涵了不同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现绝对公平只是一个假设与空想。在现有法律制度设计上,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是完全可以办到的,而经济法的延续和存在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姗.发展公平与经济安全―试析宏观调控法的价值定位[J].行政与法,2002(7)

2.许少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0(2)

3.王勇.浅析经济法的公平原则[J].经济经纬,2004(1)

4.程志,郑杰芳.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取向及其实现保障[J].当代法学,2002(1)

上一篇:高校行政管理社会生态定位和祛魅化论辩 下一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社会稳定问题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