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时间:2022-09-29 07:34:31

浅析谢灵运诗歌的山水情怀

摘 要:山水诗在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过并出现了众多的描写山水的著名诗人,像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谢眺等。然而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且集大成者却是谢灵运,由于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所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写作山水诗的论文众多,依据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且依据当时(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思想潮流,对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出较为深刻地分析。

关键词:山水诗特点;山水情怀;原因

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就出现了自然山水,然而多是用作比兴的材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体。曹操的《观沧海》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在于当时世族及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条件有关,即:他们大都以隐逸为清高,在园林别墅里过着悠闲的生活。正是由于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一位有极大成就的山水诗人。他留传至今的一百余首诗歌创作中,一半以上为山水景物的描写。由于他个人爱好山水景物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声望,从而带动了当时的许多诗人也都创作了不少山水诗,由于众多诗人竞相创作山水诗作,从而为自然山水诗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体现在奇山异水的山水之美

上,表现在游览山水时意境深远上

他好取人之所罕至的深山大壑,从而为后人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例如,其笔下的山多险峻连绵:“连嶂叠滟锷”选自《晚出西射堂》;谷则多幽深难觅的:“谷幽光未显”选自《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由一山一水,可以看出谢灵运对生新之景、幽奇之景的偏爱。然而从他的诗作的语言特色上可以看出:

1.深微清新

沈德潜评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匠心独造,少规往则,钩深极微,而渐近自然。”又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在他的山水诗中常从深微的刻画中表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如“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写幽谷晨景就细微而清新,幽谷里的黎明要来的迟一些。虽从猿鸣可知天已破晓,但山谷幽深、夜色未尽。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从草生鸣禽中写出初景新阳的生意,而又完全不费雕琢,运笔自然之神别有一段隽永意味。

2.幽秀明丽

对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山水刻画,则表现为有时幽秀,有时明丽,有时幽秀之中有明丽,有时又是明丽之中别有幽秀。像脍炙人口的“罨峭岭稠叠,绿莜媚清涟”中在罨峭洲萦的幽秀之中呈现白云绿莜的明丽景色。而“石浅水潺媛,哀禽相叫啸。”则在夕阳辉耀的明丽的秋山之景中,透出一脉荒林哀禽的幽秀之感。正是由于魏晋世人具有浓厚的山水情节以及他们对与山水的那种热爱,才促成了山水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行与繁荣。从而也促使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还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的孤独,在意兴正浓的登临山水之际,诗人谢灵运表现出来这种孤独的情感基调,这不能不使千年以后的我们,在阅读这些诗作的时候,心境也随之一沉而发出谢灵运是孤独的感慨。而在“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竞谁辨。”(《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句体现了他这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正是对山水的热爱与内心的孤独中,谢灵运山水诗的山水情怀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山水情怀的原因

一方面,得益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即江南一带的美丽山水

(即深山绝谷,滚滚的大河,古庙茅亭等)给人们提供了山水文学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更与诗人的精神风貌有关,即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引起了一般人对于现世的不满和厌恶,在这其中有依广大文人表现得最为强烈,同时对于长期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哲理的玄言文学,大家都感到过于空虚乏味,可是由仙界而入于自然界。谢灵运一生中,除了最后几年以外,始终没有丧失他的傲岸之气,他从自然界中悟出的“道”冲淡了抑郁和愤怒,从而能以喜悦的心情来领略自然美。这样,在他的多数作品里的自然景色,不论幽深还是绚丽,都具有新鲜和欢愉的姿态,借用他自己的诗句来比喻,就是“云月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到达这样的境界还需要高度的艺术技巧。在谈及谢灵运的山水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时在《南北朝文学史》中是这样阐述的:“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从玄理出发,又要回到玄理,总是诗歌创作中的一道障碍,总会影响诗人的感情和大自然融洽无间。”所以,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多数情况下属于欣赏和思辨的对象,还没有跳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并且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是人格化的,他常用颇为别致的“媚”字在“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以及“孤屿媚中川”《登江中孤屿》中都有拟人的意味。“媚”字在这里表现了一种超拔俗流,孤芳自赏的情怀,再推广而言之,谢灵运山水诗的意境,大抵具有幽深,明丽,孤峭的特征,尤其是他笔下的山势,极少呈现平远悠渺之壮,而多是峥嵘层叠,线条锐利,很有力量的状态。这和他的个性及写作时的心境有关。谢诗几乎全都是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写作的。他企图通过对山水的欣赏来忘却现实的压迫,但出于高傲和褊燥的个性,一种贤者不能为世所用的孤独和苦闷,总是顽强地冲破超然物外的需求,在诗中呈现出来。所以,他的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与内在的不平静的结合。

三、谢诗的山水情怀在抒情描写上的特点

开始时,诗人总是怀着各种强烈的人世情感步入山水。通过对自然的真实写照,情感渐渐平息淡泊,最终完全泯灭在景物境界里。而后再由叹赏(有些则经过问答式的物我交流)转为思考,末尾则表示为释然,与初时情感发生根本转变的说理结束。原先的情绪消逝在景物境界里,新的俚语又继景语而出。由情至景至理,这无疑是诗人在山水观照中情绪活动的一个过程。恰又与佛学中从“人我”出发,借助禅定功夫,于观照对象中悟出万化皆空之理,返照于心,觉悟到自我也是“空”,否定一切观念,发现“佛性我”,与般若境界的参禅过程相吻合。因此,无论是铺陈、描写、说理,它们联系在一起,构成诗人在山水中情感活动发展的完整过程。这些理语,其意义并不在于哲学的内涵本身,全不同于魏晋名士的清谈玄理。所以,王夫之说谢诗:“理关致极,言之曲到,人或及此理,便死理中,自无生气。”刘熙载亦说:“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它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表情意义和审美价值,仅仅从狭义上的“情景交融”来贬之为“玄学的尾巴”,显然是不恰当的。结合他的山水诗来分析其诗作的艺术成就时就会发现在谢灵运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独创了山水诗写作上的范式,并在描摹性的写景上,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绩。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为后来山水诗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为文学回到文学性的轨道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奠基作用,从而彻底完成了玄言诗背景下文学创作的两个方面的工作: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使文学的主体性从哲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既要鼓励同学们来学习诗歌,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感悟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文史教研室.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J].北京:中华书局,1961,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明德小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语法的情景交际策略 下一篇:高三数学复习应重视课本例题、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