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犯罪问题

时间:2022-09-29 07:20:17

浅析女性犯罪问题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由此产生的女性犯罪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客观认识并预防、控制女性犯罪,是关系到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女性犯罪 特点 原因 防控

女性犯罪,是指女性所实施的,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有密切联系的,对社会有严重危害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程度的加深、女性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女性受到不良的社会客观环境、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女性犯罪已经成为犯罪现象的一个部分。女性犯罪不仅严重危害女性自身和社会治安,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分析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提出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

(一)既是加害方也是受害方。 就女性罪犯而言,她们在成为加害者之前大部分都是受害者。女性由于与男性生理上的差异,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工作方面女性同男性往往无法受到平等对待,很多时候歧视女性都会变成一种常态化。面对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歧视,有的女性难以忍受,于是滋生报复社会的心理,选择报复社会。一些长期遭受虐待或家庭暴力的女性,忍无可忍后奋起反击,但她们往往认为唯一结束遭虐状态的方法便是施虐者消失,于是直截了当地选择了杀死施虐者的方式。有的女性盲目轻信他人,与其它违法犯罪成员同流合污,互相利用,相互勾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高学历、高智商犯罪呈上升趋势。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管理者的岗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职务犯罪。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学历女性犯罪有所增加,一些具有大中专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女性走上了犯罪道路,可见,高学历、高智商犯罪已是趋势,女性职务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性犯罪较为普遍。性犯罪一直都是女性犯罪中深受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女性犯罪中性犯罪的比例是最高的,其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的犯罪类型,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女性性犯罪主要是指女性以色相和肉体等诱惑手段为牟利而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物质欲望是女性犯罪的主要目的,追求高消费,享乐主义日益严重,当对物质的需求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水平,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解决时,某些女性便会不择手段,以各种方式出卖肉体来换取不义之财。目前女性的性犯罪主要是容留、组织以及利用色相诈骗,这样的行为活动多发生在年轻的女性身上。

二、女性犯罪的原因

个人情感因素。女性跟男性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感情丰富细腻。但女性的情感也很脆弱,把婚姻家庭及感情问题看得重,对这方面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处理问题的方式感情化的色彩较浓。当婚姻家庭出现问题时,当女性发现自己感情受欺骗后,首先不是想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反,心理的痛苦逐渐使她们产生强烈的报复泄恨的心理,并且把不满和愤恨转嫁到其他人的身上。从女性犯罪的形成过程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女性经历了一个从受害者向施害者转变的过程。在这种强烈的报复心理下,一些女性不仅自己实施犯罪,还会鼓动周围的人共同犯罪。

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形形的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在嫌贫爱富、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不少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不知不觉走上了极速致富的犯罪道路,以至于后悔莫及。大多数女性涉财型犯罪并不是由于生活贫困,而是为了满足贪得无厌、贪图享乐的心理需要。

法律意识淡薄。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女性,通常对基本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她们一旦走向社会,便用无知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容易被拉拢成为共同犯罪的辅助成员,或者积极参与犯罪。

三、女性犯罪的防控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她的生活方向。从女性犯罪案例中,不难发现,多数犯罪女性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因此,引导广大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才有可能在思想源头上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女性犯罪虽说是由主客观方面等很多原因共同引起的,但是女性自身的主观原因是占主导的。当代妇女要争取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必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意识。

(二)净化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预防犯罪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要加强对黄色、封建迷信书刊与音像制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严厉遏制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纠正女性商品化的错误价值导向。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主的方针,调动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手段,以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加强对《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的贯彻实施, 发挥妇联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广大妇女中长期有效地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对女性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广大妇女能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注释:

张旭.犯罪学要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张培.当代中国女性犯罪的特点和类型[J].法学之窗,2009(6),28-31.

潘永涓. 女性犯罪原因分析[J].时代经贸,2007(6),29-33.

杨淑鸿,王韦浩.浅议我国现阶段女性犯罪的原因、特征及防治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28-31.

上一篇: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与完善 下一篇:浅析审计机关如何搞好内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