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视角探析中学课堂教学安全感

时间:2022-09-29 05:48:43

基于教师视角探析中学课堂教学安全感

【摘 要】当今社会学生和教师均存在课堂不安全感现象,但众多研究者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忽视了教师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不安全感现象。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教师群体上,从课堂安全感的涵义出发,认为:教师课堂安全感是指教师能够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自信从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从而分析其表现为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和管理、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加强教师自身内部调节和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的两大建议,从而增强教师课堂安全感,顺利开展教育教学。

【关 键 词】教师;课堂;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20-03

一、什么是课堂安全感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①同时,该概念也在多个心理学流派及其理论之中提及并且论述,但对于安全感的具体概念定义也由于各流派所持观点不同而有所差别。安莉娟和丛中针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性地提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②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③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因而,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④

关于课堂安全感的含义,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够乐于自我接纳,具备对于课堂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教师能够具备掌控课堂的能力,自信从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二、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的形成因素

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安全感,教师也需要安全感。⑤有研究者提出:学生心智发育不完善,而教师心智发育成熟,应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课堂安全感。正因社会大众对教师课堂不安全感现象的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探析。影响教师产生不安全感的因素表现在社会背景、学校环境和管理、教师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1. 社会背景层面。包括四部分:

(1)社会重视理解程度不够,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当前社会教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社会对于教师的期望程度普遍较高,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和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怀疑教师存在的意义,宣传“读书无用论”,否定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成果,甚至认为教师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其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教师和学生本该和谐共处的关系不断受到挑战,一系列事件将教师这一角色推到风口浪尖上,特别是将个别现象放大化,以偏概全地将个别教育现象放在所有教师上,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心理不安全感,以至于其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了畏惧心理。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恐惧,甚至有的教师进入课堂后面对学生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不用心听课的现象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学生“出事”,但出于教师责任心和义务,又不能坐视不理,该种矛盾心理加剧了课堂上教师的不安全感,以至于常常令他们焦虑不安。

(2)家长与教师的矛盾,增加教师课堂不安全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这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同样,离开了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也不完整。如今,每个家庭孩子数量较少,众多家长的精力集中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在智商和情商、知识和能力、生理和心理上全面发展,也更加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人能力的发展都力求前列。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有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将希望全权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希望教师能够代替其教育孩子,错误地打着旗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教师”,将教育的重大责任和义务全部落在教师的身上。无论是面对家长的“过分期盼”,还是家长的“过度放权”,家长和教师的矛盾始终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教师课堂安全感。

(3)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低下,不利于教师思想稳定。教师职业从产生开始就是清贫的代名词,尽管国家多次将教师收入提高到与公务员同等级别,但广大教师群体工资待遇仍然低下,影响其工作热情。有的男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职以维持家庭开支,故而无法将精力全部用于课堂教学中,以至于课堂上时刻担心由于备课不够好而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处于忧虑之中,课堂不安全感明显。

(4)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剧教师课堂不安全感。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革,力求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学校用人制度。不少学校在实施教师聘任制后,教师的创造力和危机感有所增强,但由于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失去监督和权力过分集中使聘任制丧失公允,“末位淘汰制”的滥用加剧了竞争的负面性。⑥教师聘任制改革后,大多学校粗暴地以学生成绩好坏、合格率多少、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采用末位淘汰制来对待教师。这一评评价机制不仅增强教师危机感,同时也加剧了其在课堂上焦虑和不安全感,反而不利于教师教学的正常开展。

2. 学校环境和管理层面。学校环境,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或者是学校整体氛围,尤其是学校的心理环境会对师生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博尔洛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一般称之为教育气氛,并把它理解为情感、情绪及对教育的好感或厌恶态度的总和。⑦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师保持心情愉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地提升;差的教学环境则会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将此种情绪转化为不安全感带入课堂中,不利于教学地进行。同样,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上,公正严格、公平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增加教师信心,消减其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能够帮助学校创建课堂安全感。

3. 教师自身因素层面:

(1)新老教师的内心焦虑。科技进步导致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教师的知识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尤其老教师而言,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新型多媒体教学,长此以往,老教师的课堂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攀升。对于工作经验不丰富的新教师而言,对教学不熟悉,课堂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可,出现课堂焦虑和不安全感。

(2)教师自身家庭影响。教师家庭生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工作效率,教师与家人关系、对待子女问题等一系列家庭琐事,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分心,进而产生负面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教育的热爱程度、职业认同感、工作责任心与事业心、教育理想与追求,也会诱发其不安全感现象形成。

三、构建有安全感课堂的措施

学校教师群体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面对课堂安全感问题,一般均能正视并建立良好的应对措施。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提出良好的应对措施,需要教师自身内部调节与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1. 教师自身内部调节:

(1)正视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每个教师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首先,教师群体面对课堂不安全感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要认识到问题的产生不是自身一方面造成的,也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正常心理现象,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与焦虑,妄自菲薄。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课堂上存在不安全感问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自身和外在两方面寻求原因,保持心态积极乐观,采用科学的方式与技巧,从而理智有效地解决问题,切忌将问题不管不顾,任由其发展,避免造成更恶劣影响。

(2)加强学习,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教师理应用这种知识授予学生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全面独立地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与学生发展相关能力,做到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沟通和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充分发挥应有的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提高心理协调水平,促进身心健康。⑧对于教师而言,这种关系包含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信赖和理解,有助于舒缓教师的不良情绪,并得到友谊和力量,恢复信心,减轻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课堂上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心理状态。因此,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加强与周围朋友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是教师应对课堂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2. 学校管理者外部调适:

(1)真正关心教师心理状态。当前教师心理亚健康现象越来越明显,学校管理者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态,并提供及时帮助。学校在制定新的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特殊性,在安排教学任务(下转116页)(上接121页)时也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避免给教师过多压力。

(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增强教师心理归属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平等互助学校团体,能使教师保持愉悦心情并激发教师创造性,增强心理归属感;而消极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教师游离于学校之外,从内心深处排斥学校,排斥课堂,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心理归属感。

(3)科学管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学校管理部门应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科学管理教师。针对目前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避免“分数一刀切”、“唯成绩论”,教师业绩评定时考虑多方因素,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相结合,真正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优于学生,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课堂不安全心感现象。如何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学校的环境、制度、管理要多从教师心理发展角度考虑,以人为本,真正关心教师;二是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组织心理讲座,进行心理辅导和理疗,帮助舒缓焦虑,缓解不安全感,创造条件让教师自我调节,认真倾听教师心理的呼声。

注释:

①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②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③阿瑟.S.雷伯.李伯黍译.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④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9.

⑤刘冬岩.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J].课堂与教学,2013,4:61.

⑥任颖.关于教师聘任制的新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3(2):54.

⑦博尔洛夫.李其龙译.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⑧安莉娟,封文波.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压力源及应对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82.

上一篇:网购投诉增多凸显诚信危机 下一篇:小学英语家庭作业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