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诗话修辞研究

时间:2022-09-29 05:29:57

袁枚诗话修辞研究

内容摘要:《随园诗话》是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所著,论及内容包含了诗歌美学、诗歌理论等古典诗歌的方方面面,其中含有不少修辞理论,涉及到修辞的多个领域。本文从“修辞立其\”、诗之美、辩证思维以及鉴赏品读四方面论述探讨袁枚的修辞观。

关键词:袁枚 随园诗话 修辞原则 美 辩证

诗话修辞是我国古代修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话通过结合具体诗例分析总结修辞规律,体现语言运用的艺术价值,表明了我国微观修辞研究的高水平。《随园诗话》既是袁枚体现“性灵”说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诗论著作,行文之中对诗人诗才、辞采韵律、风格手法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点评,虽不成系统但却闪烁着修辞思想的光芒。

一.“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最早是作为君子居业的条件提出来的,后来被引申为作文、修辞的总原则。所谓“诚”,就是指文章内容信实、作者思想感情诚实。袁枚论诗标举“性灵”之说,要“发乎于情”但不“止乎于礼”,一切以“我”的内心为主,“有我”是“性灵”说的核心思想。“性灵”旨在强调诗歌的本质是抒发性情,突出文学是情感的表现,主张情发心底、言出肺腑。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1]105袁“诗贵真切”的观点与“修辞立其诚”是一致的。在《随园诗话》中“《三百篇》”被提及七次之多,诗三百虽是无题之作,但却被后人传唱为经典就在于它文辞中融有真情。写诗首先要融入真感情、真性情,这是佳作的基础,也是诗歌最有力量的表达。

1.“为情而造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明确提出了“为情而造文”的修辞原则,文辞必须为述志抒情服务,能“为情而造文”者须首先做到内容真实,文生于情,进而再达到情采并茂、文质相称的境界。“为情而造文”是“修辞立其诚”的具体表现,诗歌发自内心,是真诚;将真诚的情感付诸于笔端书写成文,就是“为情而造文”。袁枚对当时从“故纸堆”来的风气不满,反感才子文人热衷于“抄袭”古人作品的复古行为,认为这样的诗既没有“生于心、生于情”也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诗歌的发展应当是吐故吸新,推陈出新,不能以为“复古”就是典雅精深。

2.“有德者必有言”

“有德者必有言”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的中心思想,唐韩愈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道合一的修辞观,强调作家写文章首先要重视道德修养。“有德者必有言”旨在强调诗歌能体现诗人的才华固然好,但是比才华更重要的是诗人的品格修养。尹文端公曰:“言者,心之声也。古今来未有心不善而诗能佳者。诗歌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如果诗人本身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也是一切归零,毫无意义。圣人用行舍藏,可伸可屈,于诗亦可一贯。[1]37刘霞裳与余论诗曰:“天分高之人,其心必虚,肯受人讥弹。”余谓非独诗也;……非谦也,天分高,故心虚也。袁枚对才高不狂的贤能之人,不仅称赞他们人品一流,更看到谦虚的背后是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修养。既品评诗作,也明辨是非,臧否人物。

二.诗之美

诗歌是诗人艺术与思想双峰对峙的产物,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感知并理解诗歌中的“美”对鉴赏品读诗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1.丰富多彩之美

袁枚认为天地万物是丰富多彩的,诗的风格流派等也应该不拘一格,所谓“诗家各有所宜”。

A.反对“门户之见”

前明门户之习,不止朝廷也,于诗亦然。当其盛时,高、杨、张、徐,各自成家,毫无门户。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帜,殊可笑也。[1]4袁枚对于诗坛“各自为政”、尊此贱彼的现象十分不满,并列举前朝例子,认为“门户之见”的狭隘观念只会阻碍诗歌发展。

B.诗人诗作无高下之别

袁枚认为诗的题材根据诗人之所长而各有不同,如性情、才学、见识等,并无高下之别。正因诗人各有不同,才能呈现出多样化格局,这也符合诗歌发展规律。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1]28诗歌的繁荣就像花园中百花盛开,各有其美,才能大美天下。诗人也如同花儿一样,关键在于其诗作能否打动人心,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2.自然适宜之美

诗歌是“为情而造”的产物,贵在自然流露,应如情思自然流动,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地进行修辞。袁枚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批评矫揉造作、牵强做作的不良诗风。余晓之曰:“兰为幽静之花,七古乃沉雄之作:考钟鼓以享幽人,与题不称。[1]187修辞须适应诗歌体裁,袁反对不顾文体,只追求新奇以至于“失体成怪”。汪研香司马摄上海县篆,临去,同官饯别江浒,村童以马拦头献。某守备赋诗云:“欲识黎民攀恋意,村童争献马拦头。”这是写汪研香司马离开当地时村童送别献以“马拦头”。“马拦头”是野菜名,京师称为“十家香”。袁枚称赞说,诗中不用“十家香”而用“马拦头”,正适合当时的情景,“用之赠行篇,便尔有情。”

3.意境回味之美

我国诗人重委婉含蓄,讲求“语尽意远”、“缘情蓄意”、“文外之旨”。诗人将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蕴含的情感相契合,创造一个深邃的审美世界供读者反复回味。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1]17袁枚认为,诗歌必须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之感,品读之后体会文字之外的深远含义。

三.辩证思维

袁枚倡导“性灵”“有我”之说,可以说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在《随园诗话》中有多处都显示出他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如:盖诗有从天籁来者,有从人巧得者,不可执一以求。袁枚列举了陆游天赋使然、一挥而就的自来与杜甫千锤百炼、苦心经营的力构,这是得诗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灵感与勤奋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又如对古体与近体诗的看法: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古体诗发挥自如,近体诗虽受格律束缚,却在反复打磨之中将潜力发挥到极致。

1.用典

诗赋为文人兴到之作,不可为典要。[1]194袁枚并不反对用典,反对的是刻意“堆垛”“砌填”,过分经营。他提倡杜甫用典如水中着盐的修辞观点,将典故融入诗中,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认为用典不仅在诗中各有攸宜,而且在不同的诗体中也各有所宜。诗写性灵,用典与作者的性情才学有关,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才能在古事古言中挑选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达到上乘的表达效果。

2.八股文

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因而有关八股文修辞的理论亦随之流行起来。袁枚对“八股文”也持辩证的眼光去看。时文之学,有害于诗;而暗中消息,又有一贯之理。流行的八股文文风对作诗有害,但是其中暗含的规律能朴素贯通,其优点在于使人心思细致,脉络清晰,气脉连贯。或言八股文体制,出于唐人试帖,累人已甚。梅式庵曰:“不然。天欲成就一文人、一儒者,都非偶然。……盖使之先得出身,以捐弃其俗学,而后乃有全力以攻实学。”对于“八股文的体例毁人深重”的观点,袁枚引用梅式庵的话,认为俗学大概是学者必经的一段路,唯有如此才能在获得地位。但这之后,要及时脱离俗学,全力以赴地攻克实实在在的学问,再经苦学尔后取得成就。

四.鉴赏品读

1.炼字

炼字炼句是诗话修辞涉及较多的课题,古人作诗讲究字法、句法,强调诗眼、句中眼的锤炼,用字严谨精确。注意一字之佳,全句俱活;一句之佳,全篇俱活的修辞效果。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袁枚认为,炼字对字义、字音、及前后整体的和谐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字之妙常常能将诗歌“改死为活”,诗人在炼字时应追求用字之精、一丝不苟。

2.双方互动

修辞不仅是诗人运用文辞抒情达意,更要考虑到作品的接受者是如何鉴赏作品、能否正确理解其用意,作者与读者双方缺一不可。在诗歌用语方面,袁枚的观点与王充、刘知几相一致,王充主张“直露其文,集以俗言”,刘知几在《史通》中也提倡“实录”的原则,重视口语和方言俗语。唐人诗中,往往用方言。袁枚认为俗语、方言均可入诗,杜荀鹤、罗隐等人的诗集中都有口头俗语,“口头语,说得出便是天籁”,“语虽俚,闻者动色”。《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袁枚强调诗歌的用意要精深、用语要平淡,不平淡的语言读者难以理解体会。

五.结语

清代的修o研究对前朝进行了全面继承,在诗话修辞方面,袁枚的《随园诗话》将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不仅品评诗作还针砭时弊。袁枚论诗的方法也给后辈以启示:首先要勤于思考,对文本作品细入毫芒地研读;其次要有创新意识,袁枚的评点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就是有怀疑和批判意识,袁枚独到犀利的见解不仅源于他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才情,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闪耀着怀疑批判的精神,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文学艺术的理解鉴赏,自身的阅历经验,个人的情感意志等皆运用到点评之中,把作品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袁枚.随园诗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2]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 [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志英.袁枚与随园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石玲.袁枚诗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作者介绍:傅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一种基于Mesh网结构的流媒体传输方法 下一篇: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标”发展成效及对策